論危險系數,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一定排在親子相處的前列。
有智慧的父母,會轉變教養方式,適時運用策略,恰到好處地向孩子表達關切和愛意。
這個周末,閨蜜來找我「避難」。
用她的話說就是,這段時間,家里那個剛上初二的男孩,在逼她「禁言」。
她好聲好氣送關心,孩子要麼嫌她嘮叨,要麼白她一眼就把自己關房間。
上周五,她見孩子回來晚,說了句:又和誰一塊去打游戲了!
孩子就急了,倆人你一言我一語,場面一時很難控制。
搞得孩子爸不得不讓閨蜜出來躲躲!
只見閨蜜眉頭緊皺,搖搖頭說:這以后還能好好說話不?真不想再理他了。
作為媽媽,我知道閨蜜關切的話肯定還會繼續說。
只是,她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如果不改變之前的溝通模式,以后必定還是「僵局」或是「戰場」。
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是件很考驗家長智慧的事。
但如果父母能懂得這5條法則,針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相對應地運用策略,就會發現:
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注定要成為劍拔弩張的談判雙方。
麥拉賓法則:
適時閉嘴,沉默的陪伴是最好的愛
閨蜜最想不明白的一點,是明明孩子以前,很喜歡和她聊天。
無論是朋友間的趣事,還是在網上看到的資訊,經常是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現在這樣疏遠她,讓她很慌張。
像風箏線快要飛出指尖,拼命想拽住最后的尾巴,閨蜜常常是,一見到孩子,就急不可耐地要上去說點什麼。
只是,這個看起來在向孩子靠近的舉動,卻是在把孩子推遠。
青春期的孩子處于一種很矛盾的心理狀態中。
一方面,他們需要也留戀父母的關愛,但同時,又渴求保持獨立。
這種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表現在外,就是家長眼里的「高冷」。
我們的熱情主動,并不會融化孩子,反而會讓他感覺,在把自己拉回到小時候。
這種割裂感加深了他們的矛盾心理,反感情緒也就隨之產生。
心理學上有一個法則叫「麥拉賓法則」,說的是,人們在交流時,能被對方感知到的信息,7%來自說的內容,38%來自語音、語調,55%來自肢體語言。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和孩子貼得近一些,不是一定要用語言。
微笑、平和的語氣,或者僅僅是陪著孩子,都是很好的「溝通方式」。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十幾歲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兒子上高中后, 父子倆總是話不投機,隔三岔五就是一場家庭大戰。
後來,一個家庭教育課的老師建議父親,先別著急,抽時間多陪陪孩子吧。
雖然并不相信陪陪就能好,但這位父親還是選擇每周三中午和兒子一起吃飯。
第一天的午餐時間,倆人是在沉默中度過。
不過到了第三個星期,孩子漸漸開始接納父親,一塊用餐時,他再次向父親敞開心扉,聊了些鮮少對人講的少男心思。
作為家長,給孩子沉默的空間,比用密集的語言表達關切,更能幫助孩子接納變化,安頓好內心的沖突。
孩子心里順了,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也會隨之升溫!
自己人效應:
孩子想聽的,是你掏心窩子的話
央視紀錄片《鏡子》的主人公家明,是個讓父母特別頭疼的孩子。
剛考完中考,他便任性地對爸媽說,他要去做一個背包客,從此以后都不再上學了。
這番話給父母氣得不行。
直到後來,家明不經意間吐露心聲,我們才知道,他這樣做,只是為了氣爸媽。
「永遠都是他們說了算,買衣服鞋子都是他們買,什麼都要聽他們的。
我恨他們,我傷害自己就是要向他們證明,我有勇氣,我可以做到。」
隨著腦功能越來越發達,此時的孩子們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的能力,家長的「好心建議」,在他們眼里,就是戴在身上的腳鐐,是故意和他們過不去。
說教、指正,會直接成為親子間的導火索。
這個時候,家長可以考慮運用「自己人效應」和孩子溝通。
通過自我暴露,講一些自己的糗事、傻事,讓孩子感覺你們處在平等的位置,把你當做「自己人」,主動縮短和父母之間的距離。
作家劉小念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和青春期的兒子一樣,以前,這位父親也是點火就著。
但是後來,他開始轉變策略。
那天,得知兒子逃課去網咖,還玩了通宵時,他強忍著怒氣,故意不看兒子,只是用淡淡的語氣說:
「我上學那會兒也逃課,每次逃夠之后,也害怕功課落下來,所以回到家就抓緊時間補上,效率比在學校還高。」
當天晚上,兒子學到很晚才睡下。
有研究表明,在聊天中,適當暴露負面經歷,會讓對方感覺溫情和信任。
所以,如果不想和孩子成為敵人,不妨講講自己曾做過的蠢事,這會幫孩子解除掉心理防線,還有可能從你的經歷中吸取教訓,成為一種暗中引導的力量。
野馬效應:
在孩子失控前,你要先給情緒剎車
「人人都有媽媽,但我的媽媽特別煩人,整天嘮叨個沒完。」
曾聽一個15歲孩子這樣說過。
如果做個排行榜,票選出青春期的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做的事。
那我想「嘮叨」一定能進入榜單前三。
這個時候,家長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少說。
估計很多媽媽要反駁:不說不行呀,總不能看著孩子犯錯吧!
這里,我想給你講一個故事。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蝙蝠,它們專門吸野馬的血。
最可怕的是,被它們盯上的野馬,幾乎無一幸免,沒過多久就會死掉。
只是後來,動物學家發現,蝙蝠并不是野馬死亡的罪魁禍首。
真正的兇手,是野馬自己。
蝙蝠吸食的野馬血量其實很少,但是,當它們吸附在野馬腿上時,野馬就會無法抑制地暴怒,試圖通過拼命奔跑來甩掉身上的蝙蝠,最后蝙蝠沒有動,反而是野馬自己,力盡而亡。
這就是我們要說的「野馬效應」。
所以,讓你喋喋不休的,或許不是孩子,而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情緒。
讓你「不能不說」的,或許也不是孩子的壞毛病,而是你對孩子的控制和要求。
因為泛濫的情緒背后,往往是我們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曾經和鄧麗君齊名的歌手,後來將三個孩子都送入美國頂級學府——斯坦福大學的陳美齡,在孩子上國中后,選擇放手,她說:
還不放手,父母就會成為他們的依賴,沒有父母的監督,孩子們反而不學了。
控制性嘮叨不僅會引起孩子反感,也會影響他們成為人生的主人。
所以,父母要學著掌控情緒,不妨把約束力指向自己。
《讀懂青春期的男孩》一書中,給家長提供了一個方法:
在家里進行「紙條約束」,每次提醒完孩子,就在紙上詳細記錄下來,想去提醒時,先看一下紙條,再決定要不要去。
控制不住情緒的人,會在生活面前迷失本心。
無法掌控情緒的父母,孩子也會跟著失控!
格林斯潘效應:
用心傾聽,是不著痕跡的支持
表姐在家庭聚會上抱怨,自己一有時間,就陪外甥看課外書、畫畫,但孩子跟她還是不親,什麼都不說。
就在這時,上高一的外甥憤懣地接了一句:
你確定我沒跟你說嘛!
我跟你說話的時候,你永遠給我一個側臉,低著頭劃拉手機,「嗯嗯」兩個字就給我打發了,是我說了你都沒聽見吧!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個故事。
在一個宴會上,美國人際關系大師卡耐基與一位知名的植物學家相識,倆人很快熱聊起來。
其實,卡耐基對植物并不了解,沒能接上幾句話,但他好奇心強,全程都興致勃勃在聽。
很快宴會結束,倆人戀戀不舍要分開時,植物學家卻贊美卡耐基是「世上少數會說話」的人。
這件事給卡耐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更加認同美國作家杰克·伍德福德的這句話:
很少人能抗拒別人對你的注意,那是最不著痕跡的恭維。
這個故事并非偶然。
有研究發現,在聆聽過程中,積極與講話者互動,不時地提問「然后呢」或者接一句「這樣子啊」,同時做出些表達興趣的表情。
說話的人,就會感覺到在意和激勵,不僅會說得更多,倆人之間的距離,也會迅速拉近。而這就叫做「格林斯潘效應」。
有些父母擔心,和孩子有代溝,說不到一塊去,反而討孩子厭。
其實,家長并非一定要懂孩子的興趣。
我們的目的,是加深和孩子間的情感鏈接,幫助他們平穩度過青春期,而僅僅是用心聆聽,就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愛和理解。
這些積極的力量也會平移到孩子內心,化作他們成長的底氣。
就像錢志亮老師說的那樣:孩子在青春期與父母還有話可說,就是一種勝利。
角色置換效應:
將心比心,世上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曾看到一個家長在網上發問:
真是想不明白,12歲的兒子明明看起來還那麼純真,為何可以臉不紅氣不喘地撒謊?
除了扯謊、手機上癮、頂撞老師,面容上還帶著青澀氣質的青春期孩子,幾乎是人均問題少年。
最耗費父母心力的,就是和孩子們聊他們的「問題」。
這個故事里的父親,可以說是家庭教育中的典范。
正在上高中的兒子,英語成績直線下降,父親細問了一番后才知道,原來是英語老師恨鐵不成鋼,當著班里同學的面,對著兒子挖苦嘲諷了一番。
這下兒子不干了,決定和英語老師賭氣,一上課就睡覺,睡醒了就左翻翻右翻翻,做些與課堂無關的事。
與一般家長不同,這位父親沒有站在兒子的對立面。
他選擇換位思考,孩子的自暴自棄,其實是壓力大,把情緒轉移到老師身上了!
沒有指教,沒有建議,他向兒子講起了自己當年和老師作對的事。
上高中時,他的英語也不好,但老師格外「關注」他。
每次都是念完他的低分后,接著就念出全班的最高分,讓他顏面掃地。
幾次之后,他終于受不了了,開始瘋狂學英語,一直到後來,老師用不可置信的聲音,念出他的分數。
接著,他對兒子說:她那副看不慣我,還干不掉我的樣子,太解恨了。
這句話一出口,兒子就噗嗤一聲笑了,後來他發現,孩子開始用他傳授的方式背單詞。
這位父親的做法,就是我們老話說的「將心比心」,在心理學上,叫做「角色置換效應」。
父親站在兒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思考孩子背后的行為動機,表達理解的同時,也給出了建議。
不打不罵地,給孩子上了一課。
李玫瑾老師說:
「只要孩子一過12歲,父母第一個要做的就是調整心態,別把孩子當‘下級’,要把孩子當成‘同事’一樣尊重對待。」
孩子的問題,也曾是我們的問題。
不貼標簽,少做指責,當他感覺自己是被理解的,他對世界的認識也將被重構,這也將是問題青年產生改變的契機。
《與青春期孩子的18場關鍵對話》里有句話,我很喜歡: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是讓孩子看到父母為成為「好爸爸媽媽」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就足以對他們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我們最不需要做的,就是那個對的人。
讓他們看到,在矛盾沖突之后,父母開始嘗試改變。
這樣的行動本身,就有一種無聲的力量。
它會讓孩子緊繃的神經得到緩解,動蕩的內心,感受到安穩。
當他們能更好地把握自己時,也會更快踏上成長的快車道。
愿每個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可以和孩子成為朋友,一起成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