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知乎上一個媽媽的吐槽引發了群體共鳴:
「我常常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動手,打完孩子后,又非常后悔……」
評論區里,網友紛紛表示「感同身受」:當媽媽前告訴自己要溫柔,當媽媽后告訴自己要活著。
這個問題看似老生常談,實則普遍存在。好在媽媽有了可貴的反思和改變的意愿。
人民日報提醒我們:沒有一種愛需要用暴力來表達,懂孩子的父母這樣做。
南風法則:教育孩子要講求方式
從前,農夫淘到一塊美玉,心想如果能把它變成精美的藝術品,以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他手里唯一的工具就是鋤頭,在他日復一日的「精心」改造下,玉越來越小,失去了價值。
農夫辛苦勞作,卻得到了一個事與愿違的結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是美玉,父母是雕刻師,父母手上的工具是鋤頭還是刻刀,結果截然不同。
孩子磨蹭,應該是最讓家長抓狂的行為。
表姐的兒子上五年級,起床磨蹭、寫作業磨蹭,因為磨蹭,表姐催、吼、打輪番上陣,也不奏效,孩子不但不聽,還逆反上了,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
表姐束手無策,身心俱疲——養個孩子怎麼就這麼難啊!
痛定思痛后,表姐開始學習、改變。通過學習她明白了,孩子的身體、心理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兒子逆反行為的背后潛藏著他的心理需求:渴望被愛、被看見。
那一刻,表姐的心變得柔軟起來。她改變方法,對孩子的磨蹭只字不提,孩子要是哪里做得好了,就真心實意表揚他。
慢慢地,孩子臉上的笑容又回來了,人變得開朗、自信起來,做事效率也提高了。
孩子的行為是「果」,父母的教育是「因」,因對了,果自然差不了。
良藥不必苦口,好的教育不是狂風驟雨、氣勢洶洶,而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從前,一位爸爸帶著兩個兒子在山坡上放羊。一群大雁從天上飛過,孩子指著大雁問:「爸爸,我能飛嗎?」
「只要你想飛就能飛。」聽了爸爸的話,兄弟倆有了飛翔的夢想。
有一次,爸爸買回來一個飛螺旋的玩具,只要來回用力搓動螺旋桿,一松手,它就飛起來了!孩子兩眼放光:原來機械裝置也可以飛!
后來,兄弟倆潛心于飛行研究,通過反復試驗,1903年成功研制出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從此,人類夢圓藍天。
這就是美國萊特兄弟。他們的成功離不開對夢想的指引。
夢想是一種無窮的力量,它能點燃希望、激發熱情。不要嘲笑孩子的夢想,哪怕很微弱,也是孩子心中的光。
強化定律:培養好習慣
「習慣決定命運」,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培養孩子好習慣,至關重要。
1978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法國巴黎舉行。
當記者問道:「在哪里您學到了一生最重要的東西?」
物理學獎得主卡皮查的回答竟然是幼兒園。
他說:「幼兒園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時期,我在那里學會了飯前洗手、飯后休息、物放原處,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
可見,從小養成好習慣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培養一個好習慣就是在孩子的人生賬戶里儲蓄,孩子一生都享用不盡它的利息。
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待
人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物種,尤其是孩子。
心理學就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標簽實驗:
老師把受試兒童分成兩組,一組是棕眼睛的,另一組是藍眼睛的。
實驗第一天,老師說棕眼睛的孩子很聰明,而藍眼睛的孩子很愚蠢。
實驗的結果令人吃驚:
藍眼睛的孩子變得萎靡不振,覺得自己真的很蠢,并且開始自我攻擊。
而棕眼睛的孩子感覺良好,精神振奮,自信滿滿。
第二天,老師互換角色,宣布藍眼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優秀的,真正愚蠢的是棕眼睛的孩子。
結果,藍眼睛的孩子變得愉快而自信,閱讀速度也提高了1倍。
這個試驗告訴我們: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人中龍鳳。父母的嘴就是一個家的風水,好家長懂得好好說話、說好話。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有一種冷,是媽媽感覺你冷;有一種愛,叫「我是為你好」。
打著愛的旗號,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做著包辦、代替、控制的事情,是我們家長犯下的無心之過。
而說起自由,很多家長不免有幾分惶恐。
自由到底是什麼,繪本《跳舞的熊》給出了答案。
森林里有一只快樂的小熊,它常常在陽光下自由起舞。
有一次,它在睡夢中慘遭不幸,被一群人綁著拉到集市上,還不得不跳舞來換取食物。
小熊在眾人的圍觀下跳舞,但它很不快樂,心里滿是憤怒和屈辱。
最終小熊找機會逃了出去,又回到自由自在的森林里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活出自己。
佛家有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作為家長,要相信人性。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邊界的自由。給孩子自由,教孩子明辨是非,家長不用擔心孩子因為獲得自由而肆意張狂。
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今年9月份,紹興9歲「火箭男孩」嚴弘森突然火了!
他在新學期希望自己學到更多的航天知識,并且有更多的機會分享給同學們。
雖然小弘森只有9歲,但他已經是5年的老航天迷了。
4歲時和爸爸一起親眼目睹了火箭發射升空的全過程,小弘森手舞足蹈,激動不已,他因此愛上了航天。
一路走來,因為熱愛,小弘森的興趣從航天擴大到愛上了天文、軍事和電腦編程。
這個小男孩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不斷探索,樂此不疲。
周昌忠在《科學思維學》中說:「好奇心具有極大的力量,它往往成為一個科學家走上科學道路的心理開端。」
誰能說小弘森沒有成為科學家的潛力呢?
這個世界最稀缺的質量就是熱愛。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保護孩子的探索欲,就是在幫助孩子找到熱愛。
尊重原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葉圣陶曾經寫過一首詩,「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尊重孩子,應該是成人的基本修養。
然而有一個數字令人倍感意外。
中國有全世界最愿意為孩子付出的家長,而我們的孩子,竟然有將近一半也就是43.6%的中小學生,最厭惡我們說話不算數。
不得不承認,嚴峻的數字背后,是更為嚴峻而普遍的事實,那就是家長對孩子某些方面的漠視。
古有曾子殺豬的故事。一日,曾妻去趕集,兒子在后面哭。
曾妻哄他說:「你乖乖回家,我回來給你燉肉吃。」兒子聽了,停止哭泣,高高興興回家了。
妻子回到家,看到丈夫正準備殺豬,大為吃驚。她說:「一句玩笑話,你怎麼就當真了呢?」
曾子說:「小兒無戲言。」隨即殺豬烹之。
曾子給兒子做榜樣,也是后世為人父母者的榜樣。
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小版,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具有和父母平等人格的獨立個體,理應得到愛護和尊重。
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教育學者尹建莉秉持「愛和自由」的理念,呼吁家長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
有一年暑假,尹老師的女兒圓圓瘋玩,快開學了,作業還沒做。圓圓急得快要哭了。
尹老師沒有指責孩子,也沒有說「我早就說過......」之類挖苦的話,而是對女兒溫和地說:「誰還沒有忘記的時候呀,媽媽能幫你做些什麼嗎?」
尹老師的這句話看似普通,實則充滿智慧:
一是她沒有居高臨下批評、指責孩子,而是允許孩子嘗試,犯錯后還能同理孩子;
二是她劃清責任,明確作業是孩子的事情,媽媽只是配角,可以提供幫助,不能代勞。
女兒被同理后,心里的石頭落地了,她知道自己錯了,很用心地把作業寫完了。以后,圓圓的作業也很少出現忘記寫的情況。
作家連岳說過:「錯誤是生活的一部分,錯誤是正確的成本,錯誤發生時,不要太焦慮,分析原因,不犯第二次就是了。」
孩子有選擇的自由,有試錯的機會,他才有機會學會自我負責。小時候犯錯就是在用最小的成本換回寶貴的經驗。
寫在最后
培養孩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和父母的學歷、地位、收入沒有直接關系,而和父母愛的能力有直接關系。
親子關系是人際關系中最特殊的一對關系,父母會呈現出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平時怎麼做人就會怎麼教育孩子。
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孩子本質上是父母的自我成長、自我完善。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給他自由;正面引導,多肯定少數落,讓他從小養成好習慣。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家長不可不慎。
教育從來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空中樓閣,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家長要不疾不徐,懂得享受沿途的風景。
我們因為孩子,遇見了更好的自己;孩子因為我們,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人。
到那個時候,您會發現陪伴孩子成長這一路的顛簸和求索,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