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是神,也有沖動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或者瑣事的煩惱,也容易誤會孩子,甚至沖動之下打罵孩子。如果確實是因為父母自己的原因傷害了孩子,這個時候如果不處理得當,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甚至影響一輩子。
鄰居家的潔潔不小心把新衣服弄臟了,媽媽那天正好心情不好,把氣都撒到潔潔身上,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臭罵,潔潔被突然暴躁的媽媽嚇哭了,看到女兒委屈傷心的樣子,媽媽頓時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趕緊跟潔潔說,「對不起,我剛才不該罵你,對你的態度不好,原諒我吧」,在媽媽的自我檢討和道歉后,潔潔慢慢止住了哭聲,擁抱住了媽媽,說,「媽媽,沒事的,我原諒你了」。頓時,媽媽感動得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事實上,父母做錯了事情跟孩子道歉,還能讓孩子學會道歉,而這恰恰是家長在育兒過程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很多父母其實都意識到了,但是往往考慮父母的威嚴和自尊,很難蹲下來給孩子道歉。就算是有,也是一句冷冰冰的對不起,這樣也只教會了孩子「對不起」,并沒有教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其實并不能算是學會了道歉。
晨晨三歲了,活潑可愛,有時候卻非常調皮,甚至會經常做錯事。一開始,我們教他做錯了事一定要說聲「對不起」,他也很聽話。但是,令我始料未及的是,有時候他故意做出一件令人生氣的事,當你批評他的時候,他跟你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深深明白,我也只教會了晨晨說「對不起」,但并沒有教他學會道歉,更沒有教他學會認識錯誤。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受益匪淺。
妻子有事出門,就我和晨晨在家,我們一起玩得很開心。
突然,電話響了,是一個編輯打來的,約我寫個稿子,要的比較急。我就跟晨晨說:「爸爸有點事要先忙一下,你先自己玩!」然后就專心開始寫作。
晨晨自個玩了一會玩具后就不耐煩了。先是叫我過去陪他玩,繼而過來扯我。
我跟過來扯我的晨晨不耐煩地罵了一句:「爸爸有事,你別吵!」
晨晨不依不饒,哭哭啼啼,還是繼續在「騷擾」我。
我很生氣,朝他怒氣沖沖地吼道:「你不知道爸爸在忙嗎?都這麼大了,自己玩下不可以啊……」
晨晨還沒等我罵完就傷心地哭了起來,并生氣地使勁推我說:「我不要爸爸了,爸爸你走!爸爸你走!」
正在這時,妻子回來了,妻子還沒搞清楚狀況,晨晨就先向媽媽告狀:「爸爸太兇了!」我則把事情原委跟妻子說了。
妻子溫柔地對晨晨說:「爸爸有事的時候,你就乖乖自己玩一下,別去打擾他,好嗎?」
晨晨很聽話的點點頭。
妻子轉而對我說:「你是大人,晨晨現在長大了,也是大人了哦,你要把他當大人看,當朋友看,有什麼事一定要跟他講道理,他會明白的。」
旁邊的晨晨也不忘來湊下熱鬧:「我是個大人,爸爸。」說著不好意思地笑了。
看著可愛的晨晨,我忍不住一把抱過他,跟他道了聲歉:「爸爸不對,爸爸不該兇你,爸爸錯了,以后再也不敢了,你就原諒我吧!好嗎?」
那一刻,我的臉火辣辣的。
晨晨開心地笑了,邊笑邊像個大人一樣地說:「爸爸不對,晨晨也不對,我們兩個都錯了,都要原諒。」
這次,編輯約的稿我沒有完成,很是過意不去,但聽我說完事情的經過之后,編輯跟我說:「你這次交來的是最好的稿子!」
因為這次的原因,在我和妻子的不斷引導下,晨晨做錯事了不再是簡簡單單的「對不起」三個字了,而是學會了真正的道歉,學會了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
其實,讓孩子學會道歉,并不僅僅是止于道歉的形式,也不是說聲「對不起」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意識,一種認識到錯誤并誠心改正的行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孩子學會道歉,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作為家長來說,首先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做了錯事,要敢于認錯,敢于承擔責任,并積極改正,讓孩子受到感染,得到學習的機會。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做錯了事,不敢承認,也不敢認錯,還不敢改正,那孩子見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相信每一個聰明的家長都能想到這個結果。
果果爸的話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聲:「跟自己的孩子道歉,這份勇氣可嘉,但要做到確實不容易。有次朋友送了個很珍貴的瓷器給我,回家后我就隨手放在桌子上,結果果果玩耍時不小心將其摔壞了。當時我很動怒,生氣地打了他屁股一頓。事后我覺得自己不應該那樣,很想跟他說聲對不起,但一直礙于面子沒有行動。」
事實上,孩子是需要被尊重的,五年級學生小濤就說了:「其實,我們也需要被尊重,有時莫名奇妙地被心情不好的父母罵上一頓,心里很不爽。
」
「人人都說小孩小,其實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小孩還要小。」我很喜歡讀陶行知的《小孩之歌》,也深深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們隨著年齡增長,從哭泣,到言語反抗,甚至到離家出走,等等,以此表達他們需要被尊重。請不要忽視孩子們心中那份大人的思想,更不要忽視童真中那份可貴的自尊。如果家長錯了,希望能夠真誠地跟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并真心改正。如果,哪一天,孩子做錯事了也跟你說聲對不起,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