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少年法庭》引起了很多人反思。
「聽說,未滿十四歲殺人是不用入獄的。」在法庭上,自首的觸法少年白成友如是說。
不到八歲的受害人,在慘遭殺害后分尸、棄尸,原因僅僅是他向施害者借電話找媽媽。
案件偵破后,真相才更令人不寒而栗:
這是一名17歲少女犯下的重案,替罪者仗著自己的年齡優勢想免于刑罰,前科無數的他們,只會在「犯事兒」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父母,是以她才會對「找媽媽」這件事如此深惡痛絕。
這部電視劇短短十集,五個案件,每個都足夠驚心動魄。
它在試著向所有父母們提問:「那些孩子究竟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加害人真的只是孩子們嗎?」
少年的昏暗人生不止出現在電視劇里,同樣生活在現實生活中。
曾經有一名未成年人檢察官提到,樁樁件件的事實表示,改變走上歧路的未成年人,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的本質,而是父母的方式。
她曾接待過這樣一個案件:
十六七歲的孩子與打工的父母一起住在寧波。因為生活瑣事,他和父母大吵一架后離家出走,沒有經濟來源只能伙同一群年齡經歷差不多的孩子偷盜,被警察抓獲。
他的涉案金額瀕臨犯罪的邊緣,孩子的父母也因此被請到檢察官辦公室。
談及這樣做的原因,孩子并沒有說自己缺衣少食,而是告訴檢察官,從小父母就打他,根本就不愛他,「家」對他來說就是個冰窟窿。
還未等檢察官作出反應,孩子的爸爸拍案而起并告訴她:「教育孩子就是一場革命,革命的暴力不可少,否則反革命的暴力不得了。」
當這個檢察官帶著同理心安撫這位父親的情緒時,這個一米八的大男人在接待室里嚎啕大哭,原來他的父親,也就是孩子的爺爺,時常把他捆在樹上,渾身抽出血口,然后再倒上醬油。
最令人悲哀的養育方式,形成了代際傳遞,而這種傳遞在孩子的反抗中,形成了「罪惡」。
亦如《少年法庭》中,檢察官在反復查閱案情時,離異、單親、家暴、棄養....大量的負面詞匯道盡一個事實,犯罪從不源自社會迫害,而是來自于家庭,來自于不當的教育方式。
多數情況下的少年犯罪,只不過是想引起注意,或是傳遞自己的痛苦,或者希望別人不要忽視自己。父母養育的匱乏,是他們從幼苗長成食人花的根源。
如果說犯罪是孩子們借由反叛情緒下起的黑雨,那麼生活里的許多人,只能用渾噩的生活掩藏自己的傷痛。
章飛即將在原生家庭的愛里溺斃時,她的救贖出現了。和愛人結婚后,她以為曾經的事情都已經過去,直到她生下了女兒多多。
多多是個高需求寶寶,兩歲了還是不能睡整覺,每天半夜準時起來大哭。
起初章飛耐著心思哄著、抱著,終于在某一天夜里,她開始「暴打」閨女的小屁股,邊打邊喊:「你還哭,還哭,哭什麼哭?」
孩子哭累睡著后,她在黑暗里淚流如注。
某一個周末,多多吐著口水嘰嘰喳喳說話,章飛不耐煩地吼一句:「你能不能閉嘴,你趕緊給我閉嘴,就你會糟蹋衣服,洗衣服的不是你,煩的也不是你是不是?」
孩子愣愣地看著媽媽因吼叫而漲紅的臉,放聲大哭。
章飛恍然發現,這一幕根本就是自己小時候的復刻!
因為工作忙,章飛的母親把她寄養在老家,直到6歲才接到自己身邊。
陌生的生活環境、尷尬的幼兒園插班,一切變動都讓章飛非常不適應。
她學會了看鐘表,每天四點她準時開始啜泣,害怕母親不來接自己。
可惜,這樣的眼淚并沒有被理解。
每次接孩子時聽到小朋友告狀,章飛媽媽只覺得沒面子。
事情演變成,看到章飛哭,母親騎著車扭頭就走,任由孩子在身后邊哭邊追。
即便是相安無事地回到了家,母親也會把章飛關在小廂房里,打她的小屁股。
邊打邊喊:「你還哭不哭了,你敢不敢了?一天到晚就你最委屈,我有多累你知道嗎?」
隨著章飛長大,母親已經不再打她,而是變成了冷暴力。
考試考不好,母親嘴上說著沒關系,卻不再看章飛一眼;
工作不順心,母親明明試著安慰她,卻忍不住說:「我早就知道你有這一天,就是我說什麼你都不聽。」
章飛曾以為,結婚就擺脫了這樣的疼痛;但沒想到內心的恐懼從不會因他人的出現而被填滿,反而會因為關系的循環而再次滋生。
傳承者
我們最終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卻永遠忘不掉曾在自己身上發生過的創傷。
年少留在身上的創傷如今變成了我們手里的利刃,而這把利刃指向了還不懂事的下一代。
叛逆者
許多人在感受到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后,一味地反抗,用相反的方式來養育下一代。
比如物質匱乏,就百倍千倍地回贈到孩子身上,不僅教育不得法,自己的內心也沒有獲得補償。
旁觀者
不相信自己能帶好孩子,索性隔岸觀火。在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把孩子自己推出去,留給TA一個背影。
情感的鏈接,成長的教育,都是環環相扣的。
在迎接孩子降臨之前,我們都曾只帶著一顆誠摯之心。
可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原生家庭遺留下來的創傷像抽干水的樹葉,脈絡分明地顯現了出來。
我們曾生活在傷痛的邊緣,如今卻也推著我們的孩子走向那個邊緣。
育兒的根源在于育己,最好的教育,是成為孩子的榜樣。
而當我們突破不了自己,就永遠離不開情感的泥沼。
不論「傳承者」「叛逆者」還是「旁觀者」,最終指向的都是對抗和逃避,而解決問題需要的是創建,需要我們化解創傷,調整模式,是成為一個「掌握者」。
《少年法庭》中有這樣一幕讓人印象深刻,女兒犯了殺人罪,審判現場母親因太忙沒有出席,用「金牌律師團」來代替。
在她的邏輯中,仿佛只要給孩子提供好的資源,孩子就能變成「好孩子」。
這好比給一個想做木匠的人買來所有工具,卻不告訴他方法,不教他執行。
沒有哪個父母能不經自己的俯身養育,只借助老師的引導、環境的教育和外部的培訓就收獲一個「好孩子」。
我們才是孩子成長的真正土壤,只有我們改變自身,孩子才會扎得穩根基。
在尋找與孩子相處的出路前,我們不妨先試著梳理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先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孩子的心對我敞開的嗎?
孩子愿意和我聊天嗎?
孩子跟我說話時,我在說什麼?我的內心在想什麼?我是如何做的?
孩子犯錯的時候,我是如何應對的?
面對孩子,我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嗎?
我的養育行為是否有父母的影子?
想清楚這樣幾點,也就想明白了自己為什麼無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養育關系。
我們總是會把原生家庭、生活里的情感引渡到孩子身上,因為我們處理不好自己,所以處理不好親子關系。
要斬斷循環的烙印,就要學會愛自己,隨時管理和安撫自己的情緒,慢慢軟化自己。
要知道,「掌握者」掌握的從不是孩子的動向,而是我們的內心。
我們自己內心充盈強大,才能養育好孩子。
如何做呢?
一、不論多忙,留點時間給自己。
每天可以給自己留點時間,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論是想要花朵還是寵愛,都試著想辦法滿足自己的需求。
并把「需求被滿足」時的感受,當作我們的儲備能量,方便我們在情緒低落時,將它們找出來充充電。
二、將原生家庭的問題,留給原生家庭。
我們是第一次做父母,我們的父母同樣也是。他們的所作所為亦受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們要寬容而接納的是:在他們有限的認知中,已經竭盡全力地對待我們了,父母已經竭盡全力愛我們了。
他們無法突破循環,是他們的功課而非我們不夠好;他們的沉重不需由我們背負。
三、與孩子相擁時,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注意到自己有壓力或者情緒不適的時候,先離開現場,找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或者用自我關懷的方式問問自己哪里不舒服、因為什麼不舒服,試著將自己當做一個寶寶來安撫。
等我們的內心寧靜和諧后再來面對孩子,我們將擁有更多的耐心。
四、像愛孩子一樣,愛我們自己。
許多時候,我們對孩子教育不得法,大抵是因為我們忽略自己已經太久。
我們自己就沒有受到好好愛護,自然也無法將這份柔善傳遞給別人。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我們好好地愛自己,是不是孩子就會不偏航、不叛逆?
答案是肯定的。
當我們用正確的方式面對自己,接納自己,寵愛自己;當我們自信又有力量,寬容又有邊界,充滿了愛與溫暖,以父母為鏡的孩子,自然而然通曉了生而為人最珍貴的道理,必然成為善良溫暖又閃閃發光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