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煩惱的,莫過于孩子「不想學習」。
在我們后台,隔三差五會收到家長對孩子學習上的抱怨:
「一看書就走神,一聽課就犯困,一玩手機馬上來了精神!」
「每天上學雞飛狗跳,磨磨蹭蹭不愿出門,經常遲到。」
「孩子不愿意上學,對學習很反感!」
……
我們總會想,現在的孩子,家里好吃好喝伺候著,什麼事都不用他操心,只要專注學習就行了,孩子討厭學習,那肯定是孩子的問題。
事實上,不愛學習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學校、家庭、人際關系、師生關系等,都能影響孩子對學習的熱情,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更加嚴重。
尤其是父母最常說的這5句話,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密不透風地監督
01「一個字還沒寫?你天天要我催多少次!」
很多「厭學」的孩子都有一個共通點:學習沒有自主性。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但每次都要靠父母催,不催就不寫,慢慢地,這種自覺性就被消磨殆盡。
某個親子節目中,一位媽媽從開始做飯就催促孩子寫作業,直到最后寫完,平均每隔十幾分鐘就要催一次。
可不管媽媽多著急,孩子還是一樣不慌不忙,甚至自言自語地說:「不想寫作業。」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認為學習是為父母而學,是大人要求自己必須完成的「任務」,如果沒人催,沒人監督,那我就不學了。
尤其是當我們包辦越多,督促得越頻繁,孩子的抗拒心理就會越嚴重,越覺得學習的事跟自己無關。
最后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大人認為:我不催,孩子就不學;孩子認為:大人越催,我越不想學。
輔導作業時大聲吼罵
02「我說了那麼多次,你還寫錯!」
有的孩子痛恨學習,是因為學習沒有給自己帶來積極正向的感受,尤其是在父母面前。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學習時,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激動什麼難聽的話都說的出來;還有的家長會直接打罵,導致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被焦慮、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包圍。
我認識的一位家長,幾乎每天都會因為作業的事情和女兒吵架。
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女兒對她說:
「媽媽,我討厭學習,因為一到學習時間,你就開始罵我,你就變得不像我的媽媽。」
女兒這句話,讓她反思了很久。
很多家長都在抱怨輔導作業有多麼痛苦,其實同樣痛苦的還有孩子。
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十分費心力的事情。
如果小學階段,孩子就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反感和抗拒心理,這種厭學的情緒陰影,很有可能一直擴散到孩子的整個學習生涯。
認為學習不好,其他一切都是問題
03「你不好好學習,你以后就別想玩……」
有位家長朋友和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男孩成績平平,但籃球打得特別好,甚至在幾次比賽中還得了獎,平時只要一有時間,就喊上朋友們去籃球場上玩。
在同學們看來,男孩陽光、有活力,身上還有一股領導氣質。
但是男孩的父親卻認為:書念不好,就是失敗的孩子。
後來因為期中考試沒考好,父親一氣之下把籃球扔進了垃圾桶,導致孩子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其實,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他們學習之余,內心唯一的慰藉,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就要試著去理解孩子所珍視的東西,而不能一味否定。
當我們走出學習成績這個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并不差。
總是打擊孩子學習的自信心
04「你不是學習的料」
有的孩子討厭學習,是因為自信心不足,這就像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而成績差的孩子,在學校不僅不會受到老師的重視,在同學之間也會受到異樣的眼光,回到家可能還要被父母諷刺。
這種環境下的多重打擊,讓孩子慢慢喪失了學習的自信心,陷入否定自己的泥沼,出現典型的「習得性無助」 心理狀態。
在學習的世界里,爸爸媽媽、老師、同學都不待見自己,孩子便會遇見學習就想逃避。
如果我們總是肆無忌憚地貶低孩子,一步步摧毀他學習的熱情,孩子的「自暴自棄」也會來得特別快。
三句話離不開學習
05「別瞎想,你的任務就是搞好學習!」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上國中時,她和最要好的同學吵架,兩個人冷戰了很久,悶悶不樂好幾天,媽媽發現了她情緒低落,連忙追問。
可得知原因之后,卻告誡她要以學習為重,不要胡思亂想。
從此女孩再也沒有跟媽媽吐露過煩惱,因為在媽媽的眼里,她的所有痛苦與學習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其實很多家長不懂怎麼和孩子聊天,談論最多的話題也幾乎全是學習。
表面上這句話是對孩子的愛和保護,讓孩子安心學習,實際上卻是唯成績論、唯分數論的表現。
在這種溝通中,孩子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更無法建立與父母之間健康的情感聯結,產生一種「只有學習,沒有愛」的錯覺。
寫在最后:
很多時候,孩子討厭學習,問題其實不在于孩子,而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越是厭學的孩子,家庭里的親子關系可能也越差。
父母重視孩子的學習并沒有錯,但是把學習當成孩子生活的唯一就太片面了。
孩子的人生除了分數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和發現。
做父母的,在漫長的教育過程中,一定學著和孩子好好溝通,接住孩子的情緒,增進理解。
哪怕你只是認真傾聽,重視他的感受、情緒、想法,對孩子而言都是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