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希望孩子做自己,卻在不知不不覺中逼迫孩子去接受,去成長為父母心中的樣子。
誠然孩子成長成才,是為人父母的期待。
但是為了達到這一期待,在教育的道路上,很多父母會跑偏,給孩子成長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1、逼孩子勇敢
孩子說想要養金魚,周末我便帶他去了花鳥市場。
在一家販賣魚類的店外,一對母子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只見媽媽一直在拉扯著男孩的手,試圖讓他去觸碰邊上的小烏龜。
「不就是小烏龜嘛,沒啥好怕的,你是男子漢,怎麼連烏龜都怕」
孩子不僅嘴上說著「害怕」,身體還一直往后退,奈何被媽媽使勁拉住。
旁邊看熱鬧的大人也時不時幫腔「男孩子要勇敢」「怎麼可以怕烏龜呢?」
最后孩子在媽媽以及眾人的逼迫下,哭著完成了觸碰烏龜的「任務」。
這一場別人眼里的笑料,我卻看到了孩子內心的恐懼與無助。
父母只關注孩子是否勇敢,卻忽略了父母的理解與關愛,才是孩子勇敢的由來。
真正的勇敢,從來不是逼出來的,而是在父母給予的包容和愛的滋養下,孩子內心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力量。
唯有被愛與理解滋養長大的孩子,才會有勇氣,有底氣去大膽嘗試。
一味的逼迫孩子勇敢,用極端的孩子去鍛煉孩子,只會導致孩子內心更加敏感脆弱,更容易留下心理陰影。
2、逼孩子分享
閨蜜的孩子一直是周圍同齡人的典范,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只有6歲,但卻乖巧懂事,善解人意,這是閨蜜的驕傲,也是我們羨慕的典范。
直到有一天,在閨蜜家聚餐,看到這樣一幕的我,不再羨慕閨蜜有這樣懂事的乖孩子,反而慶幸自己有個「不聽話」的孩子。
原因是閨蜜家的孩子寶兒與另一個孩子因為一個玩具發生了沖突,寶兒明顯不想把手上的玩具讓與小伙伴。
一旁的小伙伴因為得不到玩具,坐在地上大哭。
兩個孩子的媽媽趕到現場后,做出了相似的行為:規勸寶兒要樂于分享。
閨蜜說:「好東西要學會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哦!」
另一位媽媽說:「寶兒最乖了,是不會欺負弟弟的對不對?」
寶兒最終妥協了,但也收獲了一整天低落情緒。
我驚訝于兩位朋友的「殘忍」,怎麼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一個年僅6歲的孩子進行說教?
的確,分享是一種美德沒有錯,但前提是要有尊重。
孩子是否自愿,是否快樂,都應該是分享的前提。
父母逼迫孩子學會分享,只會消耗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逼迫孩子分享,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不會表達自我,更懦弱不懂得反抗。
3、逼孩子堅強
有位媽媽曾給我留言說,她有一個5歲的兒子,很乖巧懂事,但也很令人心疼。
好幾次走路不小心磕著碰著,膝蓋手背磨出血,都不吭聲,默默承受,直到被發現,還一直忍著說「不疼」。
這位媽媽很疑惑,為何小小年紀的孩子,不會向媽媽撒嬌,反倒變得如此堅強。
「為什麼摔疼了不哭,不告訴媽媽呢?」
「因為爸爸說男子漢要堅強,不可以喊疼,也不可以哭.....」
這位父親的教育,看似沒錯,但卻令人不敢茍同。
5歲,孩子最喜歡撒嬌,鬧脾氣,尋求父母關注的年紀,硬生生學會了堅強,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想這是可悲的。
所謂堅強,是需要用愛做后盾的呀,盲目的逼迫只會致使孩子成長為一個缺乏安全感,壓抑自己情緒的人。
逼出來的堅強,會因為壓抑太多恐懼和失望,導致精神極度緊繃,情緒更容易失控;
逼出了的堅強,更容易導致孩子失去自我,變得懦弱無能。
父母若真為孩子好,希望孩子堅強勇敢,就應該給足孩子愛與安全感,多一點時間與耐心,等待孩子自然生長。
《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中曾提到:
最有意義的教育,就是在足夠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礎上成人之美。如果他是鳥,就讓他高飛,如果他是魚,就讓他下水。
教會孩子勇敢的做自己,不要以「愛」之名,對孩子行支配和控制之實。
這不僅是對生命的敬重,更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是平凡之中的精彩,是教育的成功。
從今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一起做有智慧的家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