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家李玫瑾教授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未來發展如何,與命運有關,命運往往由他的性格決定,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們看事視角往往與大人不同,我們更不該用成人角度去看孩子的處事方法,或許日常生活中,孩子有一些「慫包」行為,反而是能成大事的一種。
一.遇事不張揚,做事有耐力
龜兔賽跑的故事,每個孩子想必從小都聽過。烏龜雖然看似笨拙,卻極有耐力,看眼下每一步,一步一個腳印。遇事不張揚,做事有耐力的孩子看似悶悶的,實際他們更能吃苦,有個性有韌性。張揚的孩子不夠細心,不張揚的孩子相對做事更有耐力。
面對班級,同齡孩子的競爭,不喜歡正面交鋒,更愿意專注于課業。在班級里總能找到一兩個這樣的孩子,這類孩子看似「慫包」實則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標。這類孩子不圓滑,做事踏實認真。
二.不喜歡與其他小朋友,正面沖突的人,與人為善
這類孩子不愿與其他小朋友產生正面沖突,看似「慫包」其實不是。現如今社會充斥著誘惑和利益,成人之間有,孩子與同齡人之間也存在。孩子們之間的物質攀比的誘惑,在班級受歡迎程度,老師的喜愛程度等等,孩子們明里暗里都會暗自較勁和比較。
孩子與孩子難免會產生摩擦,反而不與其他孩子有正面沖突的孩子,心比較寬,更在意與人為善,換句話說和平共事最好,看似「慫包」,其實里面包含孩子的善與和。有一點需要提醒:孩子與人為善,但父母也需要教會孩子,做人做事有底線。
三.不較真,受得了委屈,不計較眼前得失
在生活中,不鉆牛角尖,受得了委屈,不計較眼前的得失,而是以后。
孩子明明好意幫忙刷碗,結果被媽媽誤理解為: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情。暫時被誤會,一半的孩子會解釋力爭,四分之一的孩子直接甩手不干,極小一部分孩子,受了委屈不辯解,不計較眼前,自己沒有做錯,多做幾次慢慢其他人會明白。
這類孩子懂得控制情緒,不計較眼前,絕對是情商高,智商高的表現。
受到質疑不爭辯,看似‘慫包’實則是大智慧,這類孩子長大后想沒有大作為,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