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俐曾經分享過對女兒愛馬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正是這個訓練,讓她發現,這是對自己和愛馬的巨大煎熬。
這樣的訓練,不僅僅讓孩子飽受折磨,也讓孩子的安全感大受影響,同時,也會讓母子間的依戀關系變差,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
直到現在,每每想起這個跌倒過的坑,這位媽媽總是非常后悔。
今天,我們重點來說說母子間的依戀關系。
在生命的早期階段,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關系,決定了未來一段時期,乃至是一生中,孩子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對待父母,對待身邊的人。
同時,如果孩子還小,請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處理好與孩子間的依戀關系。以便培養出一個擁有充足安全感和心理營養的孩子。
如果孩子已經大了,比如已經上了幼兒園,我們仍舊需要發現過往我們和孩子間的依戀關系,并且抓緊機會來補課,免得這種關系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我們先來看看,母子間存在的4種依戀關系,再來說說如何更好的建立我們想的要依戀關系。
依戀是什麼意思?
「依戀理念之父」約翰.鮑爾比說,依戀就是,通過接近更強壯、更智慧的他人來尋求安全感。
這里劃出關鍵詞:一是接近,這是動作;二是獲得安全感,這是目的。
這兩者間的不同組合,就產生了不同的依戀關系。
1、安全型依戀
嬰兒與媽媽分離時總是非常難過,但再次見到媽媽時,立刻歡呼雀躍的重投母親懷抱,獲得媽媽的安慰得到安全感后,會重新繼續自己的玩耍。
同樣,媽媽與寶寶間的節奏是一致的,會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擁抱、玩耍、探索,這樣的媽媽和寶寶間的關系,是良好又充滿安全感的。
安全型依戀是母子關系間最好的類型,不論是孩子還是媽媽,都從這個關系中感受到滿滿的愛。
2、回避型依戀
看到媽媽離開,嬰兒的表現看起來沒太大變化,就算媽媽又回家,出現在孩子眼前,似乎嬰兒也并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顯得漠不關心的樣子。
真的如此嗎?如果監測孩子,會發現他體內的荷爾蒙和心率都發生了明顯變化,而嬰兒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一種防御性的做法,背后的意思實際上是:反正我得不到媽媽的安慰,所以我裝著不存在媽媽來和走的這種事實。
這與媽媽對待嬰兒的做法有很大關系,因為媽媽總是拒絕嬰兒要求抱抱等尋求安慰的動作,因此孩子學會了回避,但這種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卻不表現出來,一旦被人打開心門,就會像飛蛾撲火一樣,難以自控。
3、矛盾型依戀
觀察這類嬰兒,他的行為是矛盾和割裂的,前一刻不要媽媽陪著玩,后一刻追著媽媽要求安撫,這些行為搖擺不定,充滿矛盾。
面對媽媽的回歸和重聚,往往我們無法知道嬰兒會開心奔上去,還是拒絕主動找媽媽。
這種行為的背后,是有誘因的。
媽媽如果情緒與行為缺乏預見性,而且對孩子的需求總是不敏感,那麼嬰兒在面對媽媽時,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這種依戀關系。
很多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就帶著矛盾的做法去處理事情,有時熱情如火,有時冷酷如冰,追根溯源,或許可以從早期的母子關系間看到一些端倪。
這樣的嬰兒和媽媽重聚時,表現是混亂的,無法很明確的說明是以上哪種,而這類型的孩子,對媽媽往往是「又愛又怕」,因為媽媽既是「安全的港灣」,又可能是「危險的來源」。
混亂也意味著缺乏安全感,這類型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受情緒所左右,行為上也充滿讓自己詫異的不理智行為,這與早期母子關系有很大關系。
以上四種依戀類型,后三種都要注意,往往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并形成對母親的不信任的理念,馬伊俐訓練愛馬的做法,就是在生硬的用回避型依戀來訓練孩子,這會讓孩子安全感大受打擊,而要改變這種做法,父母一定要注意。
1、及時的回應
很多嬰兒依戀關系上出現問題,往往是因為需要媽媽時,卻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更有一些媽媽認為,要培養孩子更獨立,讓孩子學會獨立入睡,于是進行「哭聲免疫法」的訓練,奉行「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做法,這種做法之下,是嚴重的弊大于利,不僅大大損害孩子安全感,還可能因此而培養出一個冷漠、封閉和內向的孩子。
2、穩定的情緒和家庭環境
父母是孩子的重要保障,如果父母的相處總是沖突,缺乏良好的互動,這會引起孩子的緊張。如果媽媽總是處于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孩子在需要親近媽媽時,卻不敢靠近,長此以往,也會造成不良的依戀關系。
3、讓孩子獲得身體上的接觸
比如擁抱、撫摸、揉揉頭髮等等表示親密的動作。
身體上的接觸,會讓孩子感覺得到媽媽的體溫、心跳和味道,這是孩子在母體內時就已經熟悉的了,再次獲得這種感受,孩子會感覺到愉悅與快樂。
所以,對待孩子,來個大大的擁抱,握著小手,背著玩一玩,都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的養育,一定不要盲目相信這類哭聲免疫法,也務必建立起媽媽和孩子間的安全型依戀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充足的安全感,才有更多的精力在自我的成長上。
請各位媽媽們一定要重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