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時常會被一些場景感動:
攙扶著孩子學走路的年輕媽媽,在后面悄悄放開扶著孩子的手,跟在蹣跚學步的孩子后面做出保護的姿勢;
幼兒園開學時,爸爸媽媽告訴孩子: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跟你一起玩,去玩吧。然后轉身離開,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偷偷看一眼孩子的情況再紅著眼睛離開;
孩子學腳踏車時,爸爸雙手扶著,告訴孩子:「你要目視前方」后,試探性地松開手,站在原地看著孩子向前騎行,自己高興的像個小朋友…
這些都是每一個家庭中都會經歷的一些極其平凡的小事, 但每一件小事背后,都是父母的一次次勇敢放手。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與自由,而不是控制。因為,父母的每一次放手,都意味著孩子的成長。
放手,孩子會更加獨立
看到一條視訊,有一種復雜的心情。視訊中小女孩大眼睛里滿是淚水,一邊流眼淚一邊說:「 上幼兒園就是學會獨立,可是我想媽媽」。網友對這一幕都是又覺得可愛又覺得心疼,尤其為人父母后看到這一幕,心中更是心疼不已。可能Tim在第一次上幼兒園時也是這樣的情況。但就如小女孩所說:上幼兒園就是學會獨立。
幼兒園可以說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步,他們從爸媽呵護的小寶寶變成一個小小的「社會人」。在幼兒園中,要學會與人相處、分享、處理與面對各種矛盾,而后變得更加勇敢,這就是父母放手的意義所在。
同樣是幼兒園,我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男孩4歲,每天書包里放著一個自制的尿片,媽媽會時常給老師發信息,只是為了提醒老師帶著兒子去上廁所。
男孩很聰明,沒有任何問題.但因為是 老來得子,媽媽呵護備至,以至于小男孩比同齡的孩子, 自理能力差很多,而且時常在上課期間, 跑到幼兒園偷偷看孩子。
男孩在這種「放不下」的教育中,未來會怎樣?可能會變成一個巨嬰,任何事情都等待著媽媽幫著處理,哪怕是結婚生子,可能否無法離開媽媽的呵護與幫助。然而,父母可以一直陪伴孩子嗎? 如果沒有學會獨立,在沒有父母雙親的陪伴下, 孩子該如何呢?
放手,孩子更懂得感恩
很多時候,父母的放手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信任。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2歲自我意識萌芽開始,就已經從內心渴望著自由,也代表著終有一天他們會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這不是孩子叛逆、不聽話,而是一種成長的需求。
當「自我」需求滋生出來的時候,父母適時地放手,對孩子是一種尊重與支持,收獲的是孩子的感恩。相反, 如果凡事都以孩子為中心,父母單方面地給予孩子無限的關懷與幫助,會讓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自然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付出。
因此,父母懂得適當放手,孩子會更加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在未來收獲更多的快樂與幸福。
放手,孩子更有責任感
育兒圈中很多人都欣賞霍思燕的育兒觀念,在我看來,霍思燕真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媽媽。
在《媽媽是超人》錄制的時候,嗯哼才5歲,但他對媽媽的那種關愛與照顧,卻超出了一個5歲孩子的心智。跟媽媽一起出去玩,會幫媽媽拍照、用水沖腳等等,這些似乎 生活中都是父母給孩子做的事情,但在霍思燕這里,是反過來的。
正是因為霍思燕懂得放手,才能培養出又乖又暖又有責任感的兒子。 有時候放手并不是把孩子推得有多遠,而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上給孩子足夠的發揮空間。比如讓孩子幫你收拾玩具、掃地、做飯等,他們可能做得沒有那麼好,但是孩子還有一種認知: 我是家庭的一份子,我有責任愛護保護我的家庭。
Tips:責任感不是告訴孩子的,而是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積累起來的
放手,孩子才能生存
自然界中有一種現象叫做 「狐貍法則」:當小狐貍還很小的時候,爸爸就會教他們捕食。等到一成年,就將小狐貍趕著離開,自己去開拓新的領域,想辦法生存下來。最后,每一只小狐貍都成長得非常健壯。所謂「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都想象老母雞一樣把孩子護在身邊,這樣做對他們沒有好處,一旦離開父母就無法獨立生存。社會新聞中, 沒有父母幫助無法面對挫折,無法獨自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那些父母放手后,孩子更加獨立,生存得更好的例子也很多。 「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真正的愛,是目光放得長遠,為孩子的未來生存做打算!
龍應台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 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孩子的成長,就是父母放手的意義啊!
小辮子媽有話說:
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加持下,總有一天會步入社會。 父母要為這一刻做好準備,提前放開孩子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