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尊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真實,不苛求孩子壓抑自我,因為于孩子而言,真正的幸福,不是別人眼中的完美,而是更好地成為自己。
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如何教育孩子面對別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請求的時候,勇敢說不?
評論區有個故事大體是這樣的:
閨蜜家的孩子,自己用努力得到了全班最多的代幣,用代幣換到了班上最好的玩具。
這時孩子最好的朋友想要換走他的玩具,并告訴他,如果不換給他,那麼以后就不再和他做好朋友。
孩子無奈只好換了,但在回家的路上越想越覺得很不公平,大哭了起來。
孩子的父母也感到疑惑, 根本想不到自己教育出來的孩子竟然會因為這麼一句威脅就投降了。
孩子討好的背后,是什麼?
看到一位網友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從小到大,我原生家庭父母就教育我,做人要善良,要為別人考慮,不能太自私太自我。
長大后,我是個與人為善的人,沒有壞心和戒心的與人交往,遇到喜歡的那個人也完全付出真心。
結果被傷害得體無完膚,他告訴我:你一開始就說很崇拜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討好我為什麼現在對我索取那麼多?
從來父母并沒有教育我作為一個善良的人該如何保護自己,善良是要有底線和標準的。導致我現在也很迷茫。」
深以為然,從小到大,多數父母都教育孩子,要替別人著想,要懂事,卻很少有父母提醒孩子: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或請求可以拒絕不必一定要委屈自己取悅別人。
這樣的教育導致孩子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以此來避免與別人起沖突。
美國心理學家萊斯巴巴內爾認為:
對他人友善至某種程度已經不再是值得贊美的善良性格,而是一種病理狀態。名為「看管人性絮亂」或「取悅病」。
對于討好型人格來說,孩子真實地活著仿佛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電視劇《想見你》中陳韻如,自卑孤僻又敏感,與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
出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都偏愛弟弟,位居次要的陳韻如從來感受不到愛。
她在天台吶喊:我討厭自己,討厭這個世界。
在日記里,她說: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顆星,拼命地發光,想要有人發現我渺小的存在,可最后等待我的只有隕落。隕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人記得我。
為了討好在乎的人,甘愿把自己變成一個截然不同的人,這樣做的結果卻是遭到別人的厭惡,甚至是連自己都對自己產生了厭惡。
討好其實是內在無價值感的外在投射,討好的孩子內外潛意識中是恐懼的,憤怒,壓抑,委屈的。
但因為要討好,孩子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卻往往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討好型人格的背后,
都藏著一個不被看見的孩子
前段時間遇到閨蜜和女兒逛街,打招呼的時候我隨口夸了一句:小姑娘好久不見越來越漂亮啦。
閨蜜堅定地回答:這不明擺著的嗎?
我替孩子感到幸運,媽媽可以做到堅定地站在自己身后,給予十足的自信。
像《弗洛伊德的使命》書中說的那樣:
一個人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致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一個知道自己被父母在意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愿意愛自己,相信自己的人。
反之,如果一個孩子無法從外部得到認同,就只能承認也許自己值得被討厭。
有心理咨詢師分享過,在心理咨詢中,總是碰到許多人說:
我每時每刻都在捕捉重要親人,甚至所有人的感受,然后自動迎合對方,取悅對方,以求給自己一個認可,只要有認可就已無憾。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討好習慣的根源,是我們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強烈的被拋棄感。
而濃烈的被拋棄感產生的源頭,首先是糟糕的親子關系。
童年時如果父母對孩子冷漠,忽略,偏心,甚至是精神上的虐待,會讓孩子持續深刻的體驗了:「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被愛的」感受。
現實中,很多孩子活在這樣的困境里,無法坦坦蕩蕩做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好好的,但只要一和別人相處,就會忍不住關注自己的表現,揣測別人的想法。
小小年紀就總擔心自己有一丁點問題,招惹別人不喜歡。
每一個討好型人格的背后,都藏著一個不被看見的孩子。
教會孩子不取悅別人,
才能很好的做自己
三毛說: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
很多父母傳統意識里會覺得孩子不合群,是一種另類的存在,給孩子貼上不被接納,不被喜歡的標簽。
生而為人,取悅自己都已經很難了,如果還要剪掉羽翼,迎合他人,這樣的孩子無疑是可悲的。
教會孩子不討好別人,才能更好的成為自己。
1、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
很多孩子,生命的底色是對父母的恐懼。
他們的父母并不嚴厲,當他們做錯事情,父母并不會懲罰孩子,但孩子就是怕,把父母說出口的每一句話都當做圣旨一樣,如果有意無意違背了,便會覺得將大禍臨頭。
不良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有一種嚴重的被拋棄感,即使父母一直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覺得感知不到。感受層面的鏈接感無從建立,只能尋求言語層面的鏈接。
一旦違背父母的話語,鏈接就斷了,所以產生被拋棄感。無數有被拋棄創傷的人,會拼命抓住一些東西,以此形成一種存在感。
和孩子建立有效良好的親子關系,愛護孩子,給他們寬松有愛的環境,沒有被拋棄感,孩子才會感受到愛。
2、孩子拒絕父母練習
網上有個話題是:你被父母哪些教育方式驚艷過。
在討論區看到一個故事:小時候,爸爸總是讓我直接叫他的名字,所以一直以來,「爸爸」這個詞在我的生活里都很陌生。
我本來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可在有其他親戚在場時,我總會被說成是「沒大沒小」。
每到此時,爸爸還會為我辯解,「這體現了家庭的平等」。
從小到大,爸爸用這種方式把「平等」的概念種進了我心里,我在面對嚴格的爺爺奶奶時,也比其他孩子更能放得開,會像朋友一樣跟他們相處。
當我去了國際學校,面對學校領導的孩子、校長或老師,我跟他們都會像平輩一樣相處,保持尊重的同時不卑不亢。
如果孩子不能平等地說出「討厭」,那也意味著無法真正的喜歡其他。
教會孩子正確的平等是最好的拒絕練習。
3、給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一個課題分離,意思是分清楚這件事是誰的事情,就誰去負責。
大部分的孩子很難接受被別人討厭,父母需要告訴孩子的是:
一個人要活出自己,就要大大方方地接受自己身上會有討人厭的部分。
「不想被別人討厭」,是自己的課題;但「別人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同樣地,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的期待而活。
有的父母會覺得讓孩子事事謹慎,沿著保守的人生道路前進就可以減少失敗,成為完美小孩就會被所有人喜愛。
可是,再完美的孩子也不可能被所有人永遠喜歡,更不一定得到生活無限的眷顧。
點個贊,尊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真實,不苛求孩子壓抑自我,因為于孩子而言,真正的幸福,不是別人眼中的完美,而是更好地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