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有一則新聞,上海一女研究生帶母上學,兩個月后卻在寢室自縊身亡。而把她逼上絕路的,恰恰是其親生母親。母親始終如水蛭般緊緊纏著女兒,強行住進她的宿舍,多次干擾她的求學和求職,導致女孩最后只能以死來求解脫。
紀伯倫在《你的孩⼦其實不是你的孩⼦》一詩中,提醒每一位父母,雖然是父母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但子女并非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有著獨特的靈魂,最終也會如離弦之箭,離開父母,奔向屬于自己的未來。
育兒最大的智慧,不僅體現在當孩子年幼時,父母給予足夠的陪伴和愛,更表現為在孩子生命中幾個關鍵點,父母能恰時退出,給予孩子成長的機會。
家長追著3歲多孩子喂飯的場景十分常見,但此舉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根據「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論」,3-6歲是孩子自主性萌發階段。若此時孩子的自主探索行為得到鼓勵,將來他更可能成長為一個主動、負責的人。
吃飯是生存的基本技能,孩子嘗試自己吃飯,就是在感受自我力量。
他可能會將餐桌弄亂,可能會偏食,也可能會吃得不多,若父母能忍住不插手,便能讓孩子通過習得吃飯這件事,獲得成就感和掌控感。
5-6歲是訓練兒童獨自入睡的最佳年齡階段。5歲多的孩子,開始有了獨立意識。
父母可以在睡前多陪伴,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讓孩子在滿滿的愛意中入睡。
也許孩子會害怕,會抗拒,父母則需溫柔而堅定,可以等孩子入睡后再離開,也可以先不關房門。
父母無需太過焦慮,孩子遠比父母想象的更勇敢。
從兒童發展規律來說,孩子3歲多進入俄狄浦斯期,開始萌芽性別意識,7歲左右基本發育成熟。
6歲以后,父母就可以慢慢得不再幫孩子洗澡了,而應在孩子洗澡時,關上浴室門。
同時,父母需要給孩子普及[兩.性]知識,讓孩子清楚身體的邊界和對隱私部位的保護。
8歲的孩子,開始擺脫童年的稚氣,也有了自己的隱私和秘密。
社會心理學家斯凱勒·霍克教授指出:「隱私,是發展出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關鍵因素。」
父母往往希望孩子對自己毫無保留,但這樣的「親密無間」未必是好事。若父母缺乏邊界意識,過度干涉,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和傷害。
教育部新規:中小學生2022年9月起要開始學習做飯。
為何如此規定?
首先,做飯可以鍛煉孩子的能力。把飯做好并非易事,不僅需要統籌能力和動手的能力,還需要用心、認真,這些能力均可遷移到學習或其他方面。
其次,孩子在學做飯的過程中,能體會到平日父母準備三餐的辛苦,從而更感謝父母。
適當退出廚房,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能力強且懂事的孩子。
天才兒童魏永康17歲考入中科院,成為一名碩博連讀生,卻在三年后因生活無法自理被迫退學。
當年父母為讓他專心讀書,包攬一切家務,沒想到此舉卻給孩子人生埋下隱患。
常言道:「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讓孩子學做家務,就是為了讓孩子無論將來遭遇什麼,都擁有獨立生存的技能。
哲學家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中寫道:「教育的目標就是自立。」而自立的首要條件則是「能獨立做出選擇」。
很多父母如同「直升機」或「掃雪機」,害怕孩子做出錯誤決定,擔憂他們遭遇挫折,隨時準備干涉。
但是這類行為,背后則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既會削弱孩子生活的熱情和勇氣,又易引發孩子叛逆和親子沖突。畢竟,沒人愿意過「被安排」的一生。
好的父母,應在孩子成人之際,給予信任和尊重,將選擇權交給孩子。
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中國式婚姻,如同一張床上睡了6個人。如此擁擠,何來幸福?
父母若不想培養「媽寶男/女」抑或「巨嬰」,就需要有清晰的邊界感。
對于孩子,夫妻關系永遠是最重要的。
當孩子業已成家立業,父母最好的愛,就是退出孩子的家庭。讓年輕人過他們想要的生活,父母也好好安享晚年。兩代人互不干涉,彼此祝福,這便是最理想的狀態。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到:「所有的愛都指向親密,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指向分離。」
父母傾其所能,就是為了有一天,孩子能更容易離開家庭,在外面世界闖出一片天地。而父母,則遠遠看著他們消失在路的盡頭,然后告訴自己,不必追。
好的父母,讓孩子童年時不匱乏,成年時不束縛。
好的親子關系,是掛念、守望,更是放手、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