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起學生時代的「校園欺凌」時,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她遭到全班同學的孤立。原因是她在日記里寫了幾句看不慣女班長的話,然后被當事人偷看到了。
那個年齡的孩子,正是渴望得到歸屬感,擁有朋友和玩伴的階段。她也不例外。可是每次很努力地融入,但都被同學冷落排擠后,她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愛說愛笑的她,開始變得內向安靜,甚至不愿有存在感。
不過好在內心強大,獨來獨往一段時間后,她發現沒人說話的時候,只有學習才不孤獨。于是,她告訴自己」不和我玩拉倒,那我就做學霸「。
頭腦里產生這個念頭后,她立馬付諸行動。別人一大早來學校,都是站在走廊上說話玩耍,直到看見老師才嚇得趕緊往教室跑。
而她不管教室里是否混亂,有沒有人學習,都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小學畢業。別人已經習慣孤立她,而她也不再卑微地渴求。
有時候,不得不說,童年的某些經歷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之后的求學生涯,她也早已習慣了獨來獨往。
雖然在外人看來她不合群,但只有她自己知道,獨處的力量有多強大。
坦白講,孩子脫離父母以后,我們總是會擔心他們交不到朋友,或者被同學欺負冷落。
尤其當無意中發現,孩子獨自一人玩耍時,每個當爸媽的心里都會感到很難受。殊不知,那些不合群的孩子,反而人生路會越走越順,原因有這幾個:
目標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為了不顯得太孤單,總會有一些人想讓自己變得合群。他們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融入并不適合自己的圈子。
雖然看起來人緣好,朋友多,但都是無效社交。他們自己也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甚至在各種圈子里失去自我。
而那些不合群的孩子,則往往目標明確,擁有獨立的思想。他們不愿勉強自己去卑微遷就和討好誰,而是早就學會了與自己和解。
由于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所以他們活得更真實和有價值感。哪怕風雨兼程,他們也一心向前,為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努力。
而把精力和時間花在自己喜歡和在意的人和事情上,遠離是是非非,也不失一種挺愜意的生活。
內心強大,凡事靠自己
不合群的孩子,大都具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和韌勁。不管遇到多大的風浪,他們都不會輕易畏懼。
他們很早就學會了凡事靠自己,所有的一切自己來扛。由于足夠強大和厲害,所以他們完全不必刻意去迎合誰。
而這種忠于自我和本心的生活狀態,很少會使他們感到痛苦和焦慮,反而比那些看似合群的人過得更輕松和幸福。
心境淡然,享受獨處
聽過這樣一句話「獨處是一種特別的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人并不多見。我向來羨慕那些擁有內在資源、可以享受獨處的人,因為獨處能給人一個獨立空間,一份自由。」
那些不合群的孩子,大多具有獨處的能力。他們看起來孤僻不善社交,但其實并不會感到孤單。
他們往往心境淡然,十分享受獨處的時光。也總能在一個人的世界里學會自洽相處,從而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
而正因為如此,他們很少將外人不好的言論放在心上,更不需要刻意去獲取別人的認同。凡事都能從容不迫,做到人間清醒。
最后想說,正所謂三觀不同,不必相融,人生畢竟要獨行。如果發現孩子不合群,別太焦慮,我們的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得能干。
但一定要記住,給他們的人生鋪上一層溫暖的底色,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他是被愛著的,他很好也很重要,他值得一個更好的人生「。這樣哪怕一個人的時候,心里也是充滿了向上的底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