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存在天生的壞孩子嗎?
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或許有不同的回答,但作為孩子的家長,我認為并沒有。
中國有句古話,人之初,性本善;西方著名心理學家華生也做過一系列實驗,來證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并得出結論:人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只要后天的環境條件適宜,每個孩子都可以被培養成為各種類型的人才。
可是,在生活中,人們習慣以好和壞的標準來評判人的行為,總有些孩子由于存在較多的不符合規則的行為,而被界定為「壞孩子」,受到同齡人群體的排斥,也常使得家長陷入尷尬難堪的境地。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孩子往往并不是真的壞,他們之所以常常惹是生非,首先 是因為缺乏溝通的技巧和解決問題的經驗。
朋友家的男孩今年四歲,不幸成了眾人口中的「壞孩子」,讓朋友很頭疼。據朋友說,小虎真不是省油的燈,總給自己添麻煩,每次到別人家玩,一不留神就開始亂動人家的東西,一次在鄰居家看見小妹妹手中的玩具,一言不發上來就奪,氣得小妹妹哇哇大哭。
剛開始對于孩子的行為,朋友雖然心里翻江倒海,仍然盡量克制想教訓孩子的沖動,只是嚴厲批評道:「這里是別人家,不是咱們家,你和蘭蘭好好玩,再這樣欺負妹妹,媽媽下次就不帶你來了!」
一番訓斥過后,孩子果然老實了不少,但兩天后到另一位親戚家做客,孩子好像完全忘記了上次媽媽批評的話。朋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心想孩子的品行如果不快點加以糾正,將來長大了會更難辦,可是除了打又想不到什麼更好的辦法。
對于這樣的「熊孩子」,他們做出魯莽無禮的行為,真是因為個人品行的問題嗎?
我認為不是的,他們其實只是不懂得如何合理表達內心的需求,就像想玩別人的玩具,原本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家長只要教給他們與人溝通的方法,耐心地反復提醒,使之養成習慣,一定很快就能看到孩子的變化。
孩子喜歡惹事的原因,除了不會表達,還有的是過于自我中心而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或者是做事只顧眼前卻不計后果,從而容易和別人發生沖突。
那麼家長要怎麼做才能改變孩子,讓他們在和同伴交往中更加容易相處呢?可以試試下面這些非常管用的方法。
一、避免打罵,家長要當好榜樣
在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打罵是對付孩子不聽話的常用方法,即使是在育兒知識越發普及的今天,很多不懂得控制情緒的家長,仍然傾向于采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解決問題。然而大量事實表明,往往越是打罵,孩子的問題越多,人際關系也會越差。
當父母一邊說著打人不對,一邊動手打人時,孩子必然不會心服,雖然表面上認錯屈服,壓抑的情緒反而在不斷蓄積,最后只能在同伴身上發泄或者傷害自己。
而且父母的過激行為,造成家庭環境緊張,同樣不利于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無論孩子的做法多麼讓人氣憤,家長首先一定要穩定情緒,心平氣和處理沖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二、多問問題,幫孩子全面思考
由于大腦發育尚未完善,孩子抑制沖動的能力較差,做事經常不計后果,也考慮不到別人的感受,但在生活中,我們也總能見到一些情商出眾的孩子,為人處世像個小大人一樣,其實他們也未必天賦異稟,主要在于家長的合理引導,那麼具體怎樣引導呢?
不妨試著多問孩子一些問題。
比如孩子相處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磕磕碰碰,有的孩子被撞到了,就主觀上以為別人是故意的,從而大打出手。家長如果看到了,就應該抓住這個幫助孩子成長的好機會,問孩子:「那個小朋友撞到你,他是故意的嗎?看看他的表情」。
孩子如果看到對方一臉的不好意思,就會意識到別人只是不小心而已。
家長可以接著問孩子:「我看你剛才生氣了,你是想打他嗎?如果你打他,他會有什麼感受呢?」
孩子就會想到,如果自己打人,別人可能會生氣難過,就不會再和自己玩了,既然對方不是故意的,不如寬容一些,與同伴和平相處。
在生活中,家長不僅要多關注孩子,也應該通過多問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進而培養孩子遇事不沖動、多思考的好習慣。
三、別嫌麻煩,指導要具體可行
很多家長出于習慣,經常用簡單概括的語言與孩子對話,并認為孩子能夠理解自己的意思,然而事實往往并非如此,孩子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相比于成人還很匱乏,我們要注意自己是否傳遞了足夠的信息,尤其是在說一些重要的事情時,千萬別怕麻煩嫌啰嗦。
就像前面的媽媽,要求孩子和別人「好好玩」,但是4歲的孩子可能并不能理解媽媽口中的「好好玩」具體指什麼,自然也就無法真正有所改變。
這時媽媽如果說得具體一些,比如「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你應該先問‘可以讓我玩一會兒嗎?’征得別人的同意,而不要伸手去搶。」孩子就會更容易領會和照做。
朋友聽了我的建議,用具體可行的方法指導孩子,當孩子提出想要玩別人的玩具時,小伙伴一般都愿意把玩具分享給他,這使孩子收到了很好的反饋,進而強化了正確的習慣,變得更加討人喜歡,也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看到這里,相信你已經學會了上面的方法,能夠應用它們幫助孩子化解生活中的各種沖突了。但最后還是提醒各位家長,孩子之間有些磕磕碰碰,或者有些小矛盾小沖突,是極為正常的事情,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敏感,給孩子貼上「欺負」的標簽。
要知道,正是在解決一個個矛盾和沖突的過程中,孩子才會更快掌握與人相處的規則,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收獲個人的成長,為將來走向社會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