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年又稱「正月」(しょうがつ),也是1月1日的元旦節。
飛鳥時代的日本,從唐朝引進元嘉歷,仿效中國農歷計算公元并模仿唐人習俗慶祝新春。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社會全盤西化,民間開始使用西方太陽歷,不但開始重視圣誕節,連過年也提前至了1月1日,與西方同步。
那麼,日本人是怎麼過年的?一起來看看吧。
一、斷舍離
所謂的斷舍離,也就是日本的「大掃除」(おおそうじ)。
從12月下旬開始,家家戶戶就把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有些人家還在門前上方懸掛一根繩子,據說是用來驅逐鬼怪的。
首先,為了迎年神,來年有個潔凈的新開始,無論家庭學校工廠還是公司會社都必須做年末的大掃除。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垃圾分類非常嚴格,尤其對于扔大件垃圾是有時間限制的。
因此,一定要在規定日期之前完成清理。
斷舍離不僅僅指將物件舍棄,還包括內心的整理,拋開不必要的煩惱負擔,輕松跨入下一年。
所以年末掃除其實包含兩層意義的:1丟掉不需要的東西,2是調整自己的內心。
二、紅白歌會
「NHK紅白歌合戦」是一檔傳統的賀年歌唱節目,可以理解成日本版的「春晚」,節目每年都幾乎維持50%以上的高收視率。
在除夕夜這天,NHK 電視台會請到當年最有人氣的幾十組歌手來表演。
女歌手們為「紅隊」,男歌手們為「白隊」,并讓紅白兩隊競爭對抗。
最后經過評審團、現場觀眾、與電視機前觀眾投票決定優勝隊伍。
只要看今年有哪些人出場,就知道今年誰是受歡迎的歌手了。
日本人也習慣全家團聚圍爐,一邊吃蕎麥面,一邊看著紅白歌合戰,才能安心地送走今年,迎接新年的來臨。
三、門松 注連飾 鏡餅
迎年神有三寶:門松,鏡餅,注連飾。
▼門松(かどまつ)
門松是新年時每家門口必須要裝飾的,有了門松年神才不會走錯地方,這個習俗也是從中國古代傳來的,松在中國也是不老長壽繁榮的象征嘛~需要注意的是,門松一定要在12月28號之前擺好。
29號,NO!因為9在日語里和苦難的苦是同音,而29就是兩個苦。
30號,NO!30號在舊歷里是晦日,所以也不好。
31號,NO!因為一般在葬禮的前一天有通宵的習慣,只有一天的裝飾是不吉利的。
根據各地習慣不同,門松一般會擺到1月6-7日或是15日,然后交由神社統一處理。
▼鏡餅(かがみもち)
鏡子在日本神事中是三種神器之一,所以供神的這個鏡餅也被做成了鏡子的圓形狀來供奉,裝飾方法也是很講究的,要到1月11號才可以打開,一家圍坐一起吃。
吃完鏡餅,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
▼注連飾(しめ飾り)
注連飾是掛在大門上的福件,是由新稻草,兩種分別象征長壽和子孫繁榮的植物、以及象征子孫萬代家運長命的橙子來組成,這是在告訴年神:我們家已經打掃干凈了,就等著妳的到來了。
四、新年飯除夕子夜,日本人要吃「年越しそば」(年越蕎麥面),顧名思義就是跨年的蕎麥面,因為蕎麥面細長所以象征著健康長壽,家運長命。
為了能讓一家人在新年期間好好休息,主婦們通常還會在31號之前,準備好一家人可以吃三天的量「御節料理」,然后用漂亮的食盒裝起來,等到1月1日全家人開吃。
新年食盒里必須有的食材是:
黑豆---象征健康、
魚子---子孫繁榮、
小魚---祈禱五谷豐收
紅白魚糕---紅是象征喜慶,白是象征神圣
伊達卷---聰慧有識
栗子泥---黃色,象征金運
昆布---健康長壽
紅白醋拌蘿卜絲---紅白喜慶,還有解膩作用
整只的蝦---長壽,寓意能活到像蝦那樣腰都彎了
牛蒡---細水長流的幸福
煮物---以根莖類菜為主
而這一天使用的筷子也是特別準備的,叫「祝箸」。
在正月還要喝屠蘇酒,驅邪保健,這種習俗從唐朝傳到日本并被保留至今。
五、參拜和祈福
除夕子夜,日本全國各處的大小佛寺廟都會響起108下的鐘聲,稱為除夕敲鐘。
在舊年撞107下,第108下就是新年到來的那一瞬間。據說,這108下鐘聲是代表了人間的煩惱數量的。
整個敲鐘的過程十分緩慢,108下敲完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鐘的大小不同,所需敲鐘的人數也不相同,一般需要6-8人合力敲鐘才能完成。
「初詣」(はつもうで),是指一年中第一次去神社(日本神社分為很多種,)或寺院參拜,祈求平安。
和中國逛廟會一樣,日本人也在他們的除夕夜和大年初一去燒香拜佛。
因為日本人的正月是每年的一月一日,所以初詣通常在12月31號(大晦日)晚上或1月1號早上。
日本的電車在12月31號晚上也是徹夜運行,方便人們去寺廟參拜。
「初詣」在日本可以說是全民性活動,很少有人不參加。
從12月31號半夜開始,各個寺院的門口就人山人海,通常需要警察來維持秩序。
不過今年因為疫情關系,很多地方已經要求避開三密或是取消了活動。
最后,與中國新年不同的是,日本基本不會互相串門拜年。
即便是結婚的子女與父母之間,也只在過年時回父母家住一天就離開。而父母,基本不會去子女家。
這并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多麼淡漠,而是日本的一種文化。
「不給人添麻煩」,是日本人掛在嘴上的一句常用語,大家互相尊重對方的自由,理解彼此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