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4歲的女兒在小區玩滑滑梯時,女兒和幾個同齡的小女孩正玩得開心,突然幾個稍大點的男孩一窩蜂過來,要插隊玩滑滑梯。
更有一個小男孩推搡鄰居家女兒睿睿,睿睿嚇得哭起來,我和鄰居看到這一幕后,打算上前去幫忙,這時只見我女兒站到睿睿前面,護住她,開始和小男孩理論。
我女兒不卑不亢地說:「你們這麼大了,怎麼這麼不講文明?要排隊玩不知道嗎?」女兒的話讓幾個男孩愣了一下,也許他們沒想到女兒這麼小,會這麼理直氣壯地給他們講道理。
緊接著,女兒繼續說到:「你們在幼兒園也這樣嗎?我知道你們是哪個班的,信不信我告訴你們老師?」女兒悄悄告訴我說,她見過這幾個小男孩,也是他們幼兒園的,他們最怕他們的老師了。
聽到告訴老師,幾個小男孩頓時安分不少,之后就灰溜溜地到后面去排隊了。看到這一幕后 ,睿睿媽感嘆道:「我家睿睿在外面膽小,總是被人欺負,你們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鄰居的女兒睿睿和我女兒同歲,在幼兒園也是同班同學,兩個人關系很好,每次一起在小區玩,我女兒總是護著睿睿,并且我女兒
表明文靜,但是遇事不慌,膽大心細,很少被人欺負。
之后我告訴睿睿媽,因為從女兒3歲入園前開始,我就很重視培養女兒具備一些「惹不起」的特質,因為我也擔心女兒入園后被欺負,擔心女兒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時被欺負。
正因為這樣,女兒才會養成碰到事情絲毫不慌不怕,碰到不公平就會立馬站出來理論,并且能抓住重點,一擊必勝。
最關鍵的是,女兒內心變得非常強大,即使小朋友們一起玩時,遇到有小朋友排擠她,她也能輕松化解,并且很快和她們玩到一起。
這些都得益于我對女兒的自我保護和反霸凌教育,給她閱讀了很多關于反霸凌教育方面的繪本,其中,我重點培養孩子3點「惹不起」的特質。
① 不卑不亢,有邊界感,堅守原則,絕不退讓
從小我就告訴女兒,不管什麼時候,如果爸爸媽媽不在你身邊,你都要學會保護自己,如果有小朋友欺負你,你要第一時間讓他們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
我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讓女兒變成一個處處強勢的人,而是如果有人的行為讓她感覺到不舒服,就要據理力爭,開動腦子,抓住對方的弱點,不被恐嚇和威脅,一定不能委曲求全。
此外,還要善于尋求外界的幫助,總之不能讓自己處于危險和欺負的狀態,如果有人欺負,就要用語言和行動告訴對方,自己并不是好欺負的,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擊,讓對方知道你的原則和底線。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因為對方一旦覺得你不好惹,內心就會變得膽怯,剛開始的氣焰不在,就會躲遠點,下次再見了就會進行權衡,盡量不去招惹你了。
② 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不管什麼時候,爸爸媽媽就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如果他們在外面被欺負,自己處理不了,在學校給老師說了也沒用,就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他們。
這樣的話,孩子在外面遇到事情時,就會變得更加有底氣,因為他們知道,不管怎麼樣,父母都會幫助他們的。
③ 從小對孩子進行反霸凌和自我保護教育,讓孩子知道如何反擊
孩子從3歲入園時,就邁出了社會的第一步,在這之前就應該讓孩子知道如何進行自我保護,進入小學后更是如此。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屬于霸凌和欺負,并不是動手和受傷了才是霸凌行為。
但是,父母僅僅用語言給孩子說這些,孩子并不能明白,而是要用孩子看得懂的繪本,聽得懂的道理講給孩子,這樣孩子才能領會到其中的精髓,才能學以致用。
比如那些故意弄壞自己的東西,給自己起外號和說一些侮辱性的語言等,都屬于霸凌行為。
所以,家長要讓孩子知道霸凌和欺負包含身體霸凌,社交霸凌,比如被排擠和鼓勵,言語霸凌等。
此外,這套反霸凌繪本用一些孩子的生活、學習場景,教會孩子遇到欺負和霸凌時,自己該如何反擊,如何自我保護。
這套繪本就是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看得懂的畫面場景,根據孩子的認知心理特點,對孩子進行引導,并通過一些小故事,讓孩子知道面對不同的情況時,自己應該如何反擊,如何保護自己。
當孩子入園離開父母的第一步,家長就會擔心孩子在外面不欺負,擔心孩子被欺負了委曲求全,不敢吭聲,想想就讓人心疼。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從孩子2歲左右開始培養孩子惹不起的特質,讓孩子學會一些自我保護方法,遇到事情不卑不亢,可以不慌不忙自己處理,遠離霸凌,這樣父母才能放心,才能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