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爸爸被人民日報點名了。
2歲的寶寶在池塘邊打碎了玻璃瓶,年輕的爸爸二話不說光腳下水撈起了玻璃碎片。
爸爸說,這里定期會有保潔來清理,還有小朋友會過來玩耍,不撿掉會有安全隱患,所以必須及時清理掉。
這位爸爸還說,更重要的是,讓寶寶全程看著自己做這件事,借這個機會給孩子上一堂責任課,自己做錯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擔。
有人說,孩子還小,他懂什麼,完全不必要和自己較真。
但是懵懵懂懂的孩子,從嚴肅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強調父母要給孩子做好表率作用,這,不就是最好的言傳身教嗎?
早在20年前,《家有兒女》中小雨扮演者拍過一支打動無數人的央視公益廣告。
3歲的小男孩看到媽媽給癱瘓的老人洗腳,也學著媽媽的樣子,踉踉蹌蹌地為媽媽端來了洗腳盆。
你看,你做的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好的「言傳身教」就是這樣潤物細無聲,在毫無察覺之中就悄悄地就影響了孩子。
娛樂圈里,孫儷鄧超夫婦的育兒方式常常備受夸贊,是鮮有的模范。
孫儷喜歡養生,好修身養性,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并且每天堅持寫。
在她的影響下,女兒小花妹妹雖然年紀小,卻能陪著媽媽練字,并且能寫出一手好字,展現出了難得的專注力。
兒子等等也是個貼心的小暖男,會提醒爸爸上火了可以吃梨,還可以燉梨湯,很顯然受了媽媽的影響。
我的一位好朋友說,前陣子因為壓力比較大,心情有些焦慮,有時候聽到孩子吵吵鬧鬧自己就假裝沒聽到、不想搭理。
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后,幼兒園的老師反映,孩子在幼兒園也經常沉默不語,叫她也不理。
后來跟孩子一溝通,孩子說:媽媽,我只是有些不高興,你不高興了也不說話呀。
朋友說,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挺后怕的,沒想到自己無意的一個行為,卻能對孩子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
別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孩子自從出生以后,就開始接受來自世界的各種聲音,從而逐漸構建起了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
而父母,就是那個和孩子相處時間最長,對孩子影響最多的人。
特別是3-6歲的孩子,正處于模仿能力強,好奇心大,接受能力也很強的階段,只要他覺得有趣,管你好的、壞的,照單全收,因為你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呀。
雖然言傳身教是兩個意思,但是在實際教養之中,卻不應該被割裂開來,即要特別注意保持言行一致。
分享一件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
在吃零食這件事上,我一直奉行的是不限制但是限量的原則,比如其中有一條是一天只能吃一塊糖,因為糖吃多了容易蛀牙。
兒子也一直很好地保持著這個習慣。
好巧不巧,某一天,我一時嘴癢,連吃了兩塊糖,這一切正好被兒子清清楚楚地看在眼里。
兒子瞪著眼睛質問我:你在吃什麼呀?
我當時還沒意識到問題:我在吃糖。
兒子又問:你是不是吃了兩塊糖?你快張開嘴巴,吐出來。
此時我嘴里的糖已經下肚,兒子卻依然不依不饒,甚至放出狠話:我要把你的糖從肚子里擠出來。
我一時間情緒復雜,3歲半的兒子顯然已經被我這一小小的違規行為點燃了。
言傳身教最忌諱「雙標」,雙重的標準最容易讓孩子覺得不公平,心生憤懣的情緒。
3歲以下的孩子,還在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言行不一致會讓孩子覺得困惑,無法建立穩定的價值觀;
3歲以后的孩子,價值觀已初步形成,言行不一致會讓孩子覺得抵觸,從而加重叛逆,甚至有意要跟父母反著干。
所以,想要「言傳身教」有力量,就千萬別仗著自己是大人,就隨便更改游戲的規則,規則是你定的,第一個遵守的人,也必須是你。
值得注意的是,言傳身教不只是讓孩子知道怎麼做,還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很多中國家長都習慣了對孩子下命令,認為我是父母,我是權威,我的生活閱歷比你豐富,你應該無條件聽我的話,按我的想法去做。
更可怕的想法是,你不服氣,我就提高分貝,震懾力量有了,這樣你就不得不聽了:還不是仗著孩子還沒能力反抗呀。
但是當有一天,孩子有能力反抗了呢?他還會服氣嗎?對不起,他只學到了你最丑陋的「惱羞成怒」的樣子。
低層次的父母總是會把著眼點放在了讓孩子聽話身上,而忽視了自己榜樣的力量。
言傳不是約束,不是指責,更不是命令;言傳是指引,是以理服人,
用語言的力量去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軌道。
言傳身教說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因為它需要我們從細節做起,先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最難的是我們要隨時約束自己的行為,特別是一些無意之中暴露的行為,雖然無傷大雅,卻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愿我們都能培養出最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