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曾給當代父母一個教育建議:「如果不想因為錯誤的理財決定而遺憾終身,就必須從小接受理財教育」現代社會,財商已經成為孩子的必備素質,金錢觀萌芽期的教育尤為關鍵,所以越來越多父母都認為理財教育要趁早。
0-3歲的幼齡兒童,父母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財商意識了,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是最合適的方式;針對7-12歲的小學生,財商培養可以從小習慣著手:記賬、儲蓄、聰明消費;至于12歲到18歲的大孩子,父母應當給孩子難度更高的挑戰,給予孩子管理財富的自由,逐步培養獨立的理財能力。
接下來,我們就給大家來盤點一下各個國家的財商培養攻略,從他人的經驗中得到啟示。
1、德國:童話是打開財商之門的金鑰匙
德國人對孩子的財商教育常常用「童話」來過度,他們向孩子講述各種有關理財的童話故事,比如最常見的故事《小狗錢錢》。書中寫道:
「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后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
「嘗試只是一種借口,在還沒做之前,你其實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
「能否賺到錢,最關鍵的因素并不是家庭背景」
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并且在其中夾帶金融知識和人生道理。用一個個故事來引導孩子,比起長篇的說教來得更加管用。
2、日本:管理零用錢要從小做起
孩子在一歲左右就開始有物權意識,之后越來越懂得維護自己的物品,在這個時候就必須給孩子做一些財商教育的啟蒙。而日本正好在最佳的教育期內,教育孩子一個十分關鍵的理財知識:管理零用錢。
日本人對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從小他們就教育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要麻煩別人向別人借錢,要做到這一點,孩子則要從小學會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很多時候,日本父母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精挑細選,并且告訴孩子價格的差異。而且玩具只能買一個,想要得到另一個的話,就要學會等待,直到下個月才買。
但孩子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日本的父母首先會告訴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伸手往父母要錢。
而且日本家庭會定期給孩子零用錢,讓孩子在管理零用錢的時候學會打點自己的生活,滲透理財的知識。
3、美國:儲蓄習慣和知識不能落下
在美國,有一個兒童理財計劃——「為美國儲蓄」,全國34個州中參與的中小學學校就已經達到3000所,同時得到了美國政府和社會的重視。
美國孩子的財商培養主要還是來自家庭和學校,自從孩子踏進校園以來,就會接受理財教育。從認識金錢到如何儲蓄,理財的知識不斷豐富,孩子也能一步步的建立金錢觀。
鼓勵孩子打工也是美國人教育孩子處理金錢事務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統計,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學生在外打工,甚至一些年齡較大的孩子就已經可以幫助父母分攤房租。
4、荷蘭:學會勞動賺錢
從四歲開始,荷蘭的孩子就已經逐步接受「金錢」的概念,并且開始從父母那里收到自己可以支配的零用錢。
這些零用錢的小部分是由長輩給予,而大頭則是孩子自己的勞動所得。
荷蘭人鼓勵孩子做勞動的方式是安排家務活,比如讓孩子在花園里干活,在廚房打掃,或者是看護弟弟妹妹,每次都能得到一份小工資。
讓孩子通過家務活賺錢,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自己享受的一切都不是理所應當的,并且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錢是由勞動得來的,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更多的財富。
日本曾對3到6年級的小學生做過一項關于零用錢的調查,結果表明:85.7%這小學生有存款,其中大概6%的學生存錢的理由是「為將來著想」。
相比起日本,我國孩子的金錢觀和儲蓄習慣有大不同。根據國內一項調查,大概75%的孩子面對巨人零花錢常常都無力管控,要麼是父母「幫忙收著」,要麼就很快消費出去。
兩種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都折射出了財商的分別。
現在,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財商,并且會借鑒各種各樣的方法來進行教育,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呢?
1、幼兒理財啟蒙必不可少
財商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應該從小開始對孩子做一些理財啟蒙。
比如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找到價格和具體實物之間的對應關系;利用童話故事、繪本故事來告訴孩子理財道理;嘗試用「物物交換」,或者是勞動付出等方式來自己賺錢;帶著孩子出門擺東西時,讓孩子學會計算價格、找零,給孩子演示一遍。
在2歲以后,孩子的物欲會變大,長沙都會主動要求買玩具和零食,這時候父母就可以借此機會來教育孩子。經常給孩子講一些買賣過程,教育孩子認識面額大小。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知道,無論是玩具還是其他東西,都不是上天掉下來的,我是爸爸媽媽,通過辛苦賺錢來獲得的。
2、鼓勵孩子花錢和勞動
與儲蓄相比,花錢看似更容易,實際上,要學會合理花錢并不簡單。在平常,比起讓孩子把所有的錢都存到存錢罐里,不如多鼓勵孩子合理計劃花費金錢。
比如孩子想要一雙球鞋,幫媽媽做事每次可以得到10塊錢,家長可以教育孩子做一個「買球鞋」的規劃,看看自己得累積到什麼時候才能賺足一雙球鞋的錢。
跟孩子去逛超市的時候,原定的購買資金是300元,買完東西之后剩下30塊錢,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幫你思考:這30塊錢是用來打車,還是用來買其他東西,
這些日常的生活小事,都是培養孩子財商的契機,鼓勵孩子多思考,讓孩子自己選擇,通過選擇實踐,孩子理解金錢的價值與用途。
不論哪種方式,都應該讓孩子在幼年階段就接觸到了市場經濟的理念和知識,不要過于吝嗇不讓孩子花錢。
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購買行為,要鼓勵孩子多參與,幫助孩子學會買東西,從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3、引導孩子自主管理零用錢和記賬
到了小學階段,孩子會有一定的儲蓄,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逐漸開始引導孩子自主管理零用錢,讓孩子學會記賬,合理的分配自己的零花錢。
比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列出一個表格,記錄每一次收入和支出,以及原因,這樣在最后結算合作分析時就更加清晰明了。
在記錄一段時間后,家長可以帶領孩子一起做一次年度或季度消費分析,將儲蓄分為幾個部分:日常零花、大計劃消費、固定儲蓄等等
「大計劃花費」是孩子想要或必須要買的昂貴花費,可能要儲蓄較長時間才能實現;日常零花就是孩子日常的零食、玩具等的花費。
有了這樣的一個計劃,孩子就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儲蓄情況,而且要注意這一教育方式必須由孩子自主掌控,父母可適時引導,不應過度干預。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