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行為讓自己不耐煩時,要認識到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
做好情緒管理,做到有效溝通,在為人父母的這場修行上,你會獲得進步。
晚上十點多,我正躺在床上刷手機,突然收到閨蜜發來的微信:
「剛剛對孩子狠狠發了一通脾氣,我現在好后悔啊!怎麼辦?」
我忙問她怎麼回事?
原來閨蜜最近工作很忙,每天加班到很晚,今天好不容易早點回家輔導孩子學習,卻發現孩子作業錯得一塌糊涂。
「有一道題怎麼講他都不會,我實在沒忍住大吼了他一頓!
吼完我就后悔了,看他哭得那麼慘,我真恨自己沒控制住情緒,對他發那麼大脾氣。」
從閨蜜的語氣中,我聽出了深深的自責和愧疚。
是啊,雖然我們都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的傷害,但身為父母,就算脾氣再好,生活中也難免會有情緒爆發的時候:
晚上加班到深夜,回家看到孩子作業還沒寫完;
早上著急去上班,孩子卻磨磨蹭蹭地耽誤時間;
輔導孩子寫作業,曾經講過的題錯了無數遍。
這時別說是爸爸媽媽,估計就是神來了也想大吼一聲吧!
可是每次對孩子發完火,看到孩子可憐巴巴的樣子又后悔自責到不行。
一邊恨自己控制不住情緒,一邊又怕給孩子帶來什麼心理傷害。
但是除了后悔自責,我們還能做點兒什麼呢?
后悔對孩子發脾氣時,你會怎麼做?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一個媽媽獨自照顧兩個孩子,送完大寶上學又要哄小寶睡覺,孩子的哭鬧讓她情緒崩潰忍不住大發脾氣。
過后,她十分后悔,大哭起來,甚至自責地扇了自己好幾個耳光。
雖然對這位媽媽深感同情,特別理解她此刻的心情,但我想說的是,自責和愧疚解決不了問題。
當你后悔對孩子發脾氣時,下面這三種做法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1. 過分自責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該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后悔自責是難免的,有時都恨不得扇自己兩巴掌,就像上面這個新聞里的媽媽。
可過分的自責會讓我們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
「我不是個好媽媽」,「我真是個失敗的父母」,當你被這些想法包圍時,只會讓自己更沒辦法控制情緒,變得越來越崩潰。
你激動的情緒不但無法安撫孩子,還可能嚇到孩子。
2. 討好孩子
曾經的我就犯過這個錯誤。
因為沒控制好情緒對孩子發火后,我很后悔。
看著兒子被訓哭后可憐兮兮的樣子,我心疼地哄他說:「別哭了,媽媽不應該發脾氣,一會兒帶你去買好吃的。」
結果,下次我和兒子爆發沖突,我剛想緩和一下親子關系,兒子竟然對我說:「你答應給我買奧特曼玩具我就原諒你。」
是不是有很多父母和我一樣,在后悔對孩子發脾氣后,總是有種覺得虧欠孩子,想用各種物質補償孩子的心理。
但是這樣的「討好」孩子未必領情,時間長了孩子反而會把它當成和父母交換的籌碼。
3. 掩蓋錯誤
昨天去哥哥家吃飯,嫂子因為小侄子放學貪玩沒有按時回家大發脾氣,把孩子訓得哇哇大哭。
我上前勸解,嫂子意識到自己情緒失控也有點兒后悔,她一邊安慰小侄子一邊說「我不應該那麼大聲訓你,可我也是為了你好。」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家長,雖然后悔對孩子發脾氣,卻總想用「我是為了孩子好」的借口掩飾錯誤。
如果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即使后悔,我們下次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甚至陷入「明知不該對孩子發火,脾氣上來卻忍不住」的怪圈。
馴服心里的情緒怪獸
弄清自己為什麼發脾氣
不管多麼完美的父母,誰都不能保證從不對孩子發脾氣。
對孩子發脾氣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有所成長。
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比起過分自責、討好孩子和掩蓋錯誤這三種做法,我們更需要的是冷靜下來,自我反省。
弄清楚自己為什麼發脾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壓抑、忍耐和轉移,最終把自己憋到內傷。
我們對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孩子的各種不當行為,而根源卻是家長內心深處的三種「感受」:
①害怕期望不能達成的恐懼感
②覺得孩子不夠優秀的羞恥感
③覺得自己不夠完美的愧疚感。
正確面對這三種感受,我們才能馴服自己心里的情緒怪獸。
1. 戰勝恐懼感,正確面對期望
早上送孩子上學,看著他磨蹭的動作想「今天肯定得遲到」,于是,忍不住怒火中燒;
晚上輔導孩子功課,看見他做錯的題目想「這能考上大學嗎」,然后,控制不住地焦慮。
我們害怕自己期望不能達成的恐懼心理,最終轉化成了憤怒。
當你意識到這點,下次再想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問問自己「發脾氣是會讓事情變得更好還是更糟?」
如果不想遲到,就幫孩子一起加速,如果想取得好成績,就幫孩子一起學習,而發脾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慢,成績越來越不好。
正確面對自己的期望,戰勝恐懼心理,會讓你更好地管理情緒。
2. 拋棄羞恥感,孩子的優秀來源于接納
「怎麼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的孩子會你不會?」
「我怎麼會生出這麼差勁的孩子!」
當你這樣想時,就會不自覺地被自己內心的羞恥感引向憤怒,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拋棄自己內心的羞恥感,不要把自己覺得「丟人,沒面子」的感受轉化為傷害孩子的行為。
你需要告訴自己「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讓孩子變得優秀的方法不是狂吼和怒罵,而是無條件的接納。
3. 丟掉愧疚感,比完美更重要的是真實
「總要買這買那,你要花多少錢才夠!」
「把家里弄這麼亂,我得花多少時間收拾!」
很多時候,當我們沒有足夠的金錢、時間和精力,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潛意識中會產生一種愧疚感,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不夠完美,最終惱羞成怒。
正確處理自己的愧疚感,才能擁有平和的情緒。
我們不妨降低標準,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你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真實,在能力范圍之內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就是足夠好的父母。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后
可以這樣做
曾經看過一個繪本《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
書中,一只小企鵝被發脾氣大吼大叫的媽媽嚇得全身散架。
它的腦袋飛到宇宙里,肚子落入大海里,翅膀掉進叢林中,嘴巴插在高山上……
企鵝媽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上山下海,一點點找到小企鵝的身體縫合起來,對小企鵝說了對不起。
其實,父母發脾氣時,每個孩子都像那只被嚇壞的小企鵝,他們的內心也會像小企鵝的身體一樣四分五裂,需要我們用心修復。
如果忍不住對孩子發火,這樣做可以有效修復親子關系:
1. 坦誠錯誤,跟孩子說句「對不起」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脾氣暴躁的陳小春面對磨磨蹭蹭的兒子,總是忍不住發火。
好在他每次都能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立刻跟兒子道歉,而且在回到房間單獨和兒子相處時還專門跟兒子說了「對不起」。
當我們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一句「對不起」十分必要。
你不需要用其他方式彌補錯誤,只用坦誠地告訴孩子自己生氣的原因,你可以這樣說:
「寶貝,你剛才太慢了,我害怕遲到,所以沒控制好情緒,對不起!」
「兒子,我今天太累了,所以看到你弄亂房間很生氣,但我不該發那麼大脾氣。」
讓孩子明白你發火的原因,感受你真誠的歉意是修復親子關系最關鍵的一步。
2. 彌補傷害,告訴孩子「我愛你」
在網上看到一個小視訊。
一個小男孩因為媽媽生氣而害怕地問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在孩子單純幼小的世界里,他們會認為對自己溫柔的媽媽才是愛自己的,而一個生氣發脾氣的媽媽肯定不喜歡自己。
父母發脾氣給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被愛。
彌補孩子的傷害,堅定地對孩子說出「我愛你」。
你要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可能是我們發脾氣的導火索,但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
不要讓孩子為我們的錯誤買單,而要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3. 情緒教育,對孩子說聲「謝謝你」
當孩子原諒了你,千萬別忘了對孩子說聲「謝謝你」。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復盤剛才的發脾氣事件,說出你對孩子的期望,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親子沖突和矛盾的方法。
我們也可以和孩子勾勾指頭,約定彼此生氣時的表達方式,不隨便發脾氣傷害自己和別人,而是要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及想法。
雖然發脾氣傷害了孩子,但有時恰當的處理也可能把它變成一場生動的情緒教育。
當然,無論如何,最好的方式還是盡量控制自己的脾氣,做好情緒管理。
在做人的道路上,或許我們已經比孩子早走了20多年,但是在做父母的道路上,我們還和孩子一樣年輕幼稚。
不要糾結我們曾經做錯過什麼,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
愿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父母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