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孩子大學畢業之前,他們幾乎所有的經濟來源都依靠父母;而在國外,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等娃到了18歲就需要自己賺錢養活自己,甚至會被趕出家門要求其自力更生。
相比之下,想必很多中國家長都羨慕不已,但這真的是事實的真相嗎?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1、日本「啃老族」規模強大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啃老」這一詞,最早源于日本,早在20年前就出現了年輕人整日在家無所事事,不參加工作,選擇「啃老」的現象。
根據數據調查:在日本,年齡介于15~44歲的人中,大約有100萬人在家「啃老」。而有超過400萬的成年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幸孕姐看過一篇相關報道,一位74歲的爺爺從來沒有參加過工作,一直靠著父母留下的「遺產」生活,終生未娶。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想活到遺產用完之前,否則遺產用完了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生活。
2、澳大利亞父母給成年的孩子提供生活補貼
澳大利亞雖然是西方國家,但和中國家庭一樣,超過一半的父母會給自己的孩子提供生活補貼,即使他們已經成年。而且,在孩子的結婚的時候,也會使用自己的積蓄幫助孩子買房買車以及置辦婚禮。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生活非常舒適,但在這方面卻和中國有很有相似之處,所以,對于「外國18歲孩子就獨立」的說法,中國父母們也不必如此羨慕。
3、英國孩子18歲離家少之又少
根據數據顯示:英國大約有100多萬的成年孩子依舊依靠著父母生活,其中男孩離開家單獨生活的年齡平均在26歲,而女孩是在22歲。
而且英國人都喜歡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他們往往喜歡熱鬧的家庭氛圍,所以18歲就離開家就生活的少之又少。
由此可見,其實「外國的月亮也沒有那麼圓」,父母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從小就把孩子教好,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三觀,懂得自食其力的道理。
從小就該給他們立好三個規矩——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對父母適當的依賴可以理解,但一旦過度就很不利于其形成獨立的人格。因此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放手孩子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別驕縱、不溺愛。
否則,久而久之,就會讓他們養成依賴的性格,哪怕是再細小的事情,比如找到自己的物品,都需要向父母求助,從而長大后就出現了「啃老」的情況。
2、適當地讓孩子吃些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適當讓孩子吃些苦頭,有句話說得好「你現在不好好教育孩子,以后社會就會替你教育」。
所以,建議家長在平日里不要總是心疼自家娃受苦,就為其砍掉成長路上的「荊棘」,鋪好前進的道路,只用讓娃自己強大起來,才會減少他們出現「啃老」的機率。
3、不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付出理所應當
父母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無可厚非,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讓娃覺父母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從而使其心安理得享受這一切。
否則,在孩子長大后,秉承著這樣的想法,覺得自己伸手向父母要錢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甚至覺得自己的一切要求父母都應該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