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問現在家長最頭疼什麼,孩子沉迷于游戲絕對榜上有名。
我身邊經常會有家長哭訴:
「一放假就抱著手機打游戲,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只要家里聽不到他的聲音,看不到他的影子,就肯定在玩游戲,我強行沒收了手機,結果他開始打滾撒潑,鬧離家出走。」
「說好的玩一個小時,到時間了還抱著手機不撒手,我又是苦口婆心勸,又是立規矩,每次他都答應得好好的,每次都執行不下去。」
「學習成績一直下降,回家還打游戲,還認認真真寫攻略,我氣不過吼他,沒收他的手機,他就偷偷拿我們的手機、哄爺爺奶奶的手機,他學習要是有那個勁頭,都能考清華了。」
……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孩子玩游戲的煩惱?
反正,我曾經有。
曾經,我的兒子玩游戲玩到不睡覺,然后開始三天兩頭逃學,最后完全不上學。
最初發現勢頭不對,是從他五年級開始的。
當時為了生活和學習方便,我給他買了手機,剛開始是周末,他經常拿著手機玩。到最后發展到每天手機不離手,吃飯時看,睡覺時看,而且晚上經常熬夜到三四點偷偷看。
看到他這樣子,我又氣又急,吼他:「怎麼老玩呢?就不想想寫作業的事,不知道自己干啥?」
那時候的我,一邊罵自己不是個好媽媽,一邊嫌棄孩子,不想跟他交流,看到他就煩,罵他,沒收手機,摔他ipad,甚至動手。
最嚴重的一次,看他又玩手機不寫作業,我一下子氣血上涌,憤怒到了極點,開始狠狠打他,越打越生氣,心想:你去死吧,死了我也省心了。那時真想弄死他算了,這樣想著,我真的直接掐住他脖子,差點將他掐死。
那時,我已經失去理智了,腦子有個魔鬼在說:「算了,他死了,我也去死,一了百了。」 等理智回來,我后怕得出了一身冷汗。
這是我最愛的兒子呀,是我千辛萬苦才得到的孩子,怎麼就被我養廢了呢?
我的兒子,來之不易。
年輕的時候,我流產過一次,導致再要孩子就非常困難,吃藥打針都不管用,後來嘗試了試管,才有了兒子。
這個孩子對我來說,真的太珍貴了!
孩子2歲之前,整天就像樹懶一樣掛在我身上,不能離開我,一離開我就哭。
那時候,我們開工廠,我邊帶他邊給工人們做飯,一眼沒看住,孩子就可能磕碰受傷。
有一次,我剛洗好碗,又急著給孩子套毛衣,套的時候,一下子將孩子鼻子上還沒有長好的傷口痂皮撕掉了,又流血了。
所有愛孩子的媽媽都知道,看到孩子受傷,是怎樣的一種痛,寧愿傷到的是自己!
有了孩子,我和老公的關系也沒有之前好了。
我對他意見太多了:干完工作,他要麼玩游戲,要麼釣魚,而我卻又要帶孩子又要干活。
我對自己要求是很高的,要做一個好兒媳婦,要做一個好嫂子,一個好媽媽,一個好女兒,要將所有事情都干得漂亮,不能讓人說自己哪兒做得不好。
寧可委屈自己,也要讓別人挑不出毛病。
就拿做飯來講,我會考慮到每個人的喜好,爸爸、媽媽、老公、孩子……就沒有考慮自己。
公公和小叔子欠了別人錢,我倆給他們還了一百多萬的債。
每天,我恨不得長出一千只手來忙,再面對一個不管不問孩子的老公,可想而知,心里慢慢生出很多抱怨。
有一次,讓他看著孩子,他只顧玩游戲,結果孩子從床上摔下來,摔得嘴里冒白沫,人都抽搐了,氣得我把他的電腦給砸了。
我在家里家外干這麼多,讓你看個孩子還看不好。我跟你在一起,遭了這麼多罪,你怎麼不知道心疼我一下?
那時候,每個月我都要跟老公干一仗,跟大姨媽一樣穩定,一干仗,我們就半個月不講話。
他不講話,我更生氣:你就算是一個石頭,我也捂熱了!,真冷血!」
孩子五六歲時,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忙,我更沒時間看他。
為了安撫孩子,就給了他手機,讓他去玩。
當時,也是我無知,因為小時候父母就沒有陪過我,我也不知道該怎麼陪孩子玩,看到周圍人都用手機給孩子聽音樂放動畫片,也就照做了。
而且,我回家后已經筋疲力盡,也不太想再陪他。
所以,基本就是手機陪過了他的童年。
而且,五年級后,他的數學成績不太好,數學老師就會體罰,越體罰,他對數學越害怕。
到了初二,他已經跟不上數學的進度了。
那時候,他問我:「媽媽,為什麼我都這麼努力了,還堅持不了呢?」
我覺得是他的問題,就問他:「是不是你又玩手機了?是不是又上課睡覺了?」
初三時,有一次他的作業沒寫名字,物理老師當著很多同學的面,說你是無名氏啊!名字也不寫!
他一時生氣,頂了嘴。班主任就讓他在教室后面罰站,站了一天。後來,他累到站不住了,就單腿跪下了。
我知道這件事也很憤怒,問班主任:「孩子說他在學校下跪了?」
老師說:「哪有跪,你別聽他瞎說!」
從那以后,他就不想再上學了,剛開始,他還不放棄,要麼上午去,要麼下午去,後來,干脆就不去了,就待在家里玩手機。
回顧了一下,為了解決孩子的問題,我一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找心理咨詢師。我意識到自己有問題,到處找方法,表面上是改變自己,實際上是控制孩子。
兩三歲時,兒子特別喜歡吃東西,不停吃,吃到吐為止,差不多兩三天就要半夜起來吐一次。
五六歲時,兒子總是讓我不停地給他買玩具,天天都要買。
我意識到不對了,可能是自己養育方式有問題,就和老公一起去看心理咨詢師,做了不少個案。錢沒少花,咨詢一次少的600元,多的1000元。
但是,生活依然沒有改變。
我希望他吃得少一些、健康一些,但他就是吃垃圾食品。
他不覺得冷,我讓他穿上衣服;他覺得熱,我不讓他脫。
該打還打,該罵還罵。
打完、罵完,就會是自責,后悔,攻擊自己。
我特別痛苦,花了那麼多錢沒效果,無望又無助。
第二個階段:不再心理咨詢,轉到搜集各種育兒公眾號,書籍。兒子五年級到初二這個時期,成績掉隊,一半是我的錯,一半是孩子的錯。
孩子管理不好自己,沒有認真學習,太多心思用在玩手機上了。
我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來應對,就是控制與嘮叨——
看到他關門,我忍不住去敲門,進去看看他在做什麼。
如果在看手機,我就罵他兩句。
看到他熬夜,我忍不住再嘮叨他幾句。
除此外,我也沒有別的方法。
第三個階段:加入踐行生系統成長,半信半疑地踐行。孩子初二的時候,無意間,我知道了海藍博士,上了《21天美好之旅》,後來又報了《情緒梳理七步法》《部分心理學》,體會到了同伴教育的魅力。
後來,我知道了做踐行生,不但能解決現在的問題,還能學到方法,未來的問題就自己解決了,這得節省多少心理咨詢費用啊。
于是,我就加入了踐行生,加入的初衷還是想對付兒子。
探索了兒子的關系時,我畫了情緒循環圖和療愈圖,我發現了我和他之間的惡性循環:
我控制兒子,我和他發生沖突——他不聽,對抗——我就打他——兒子更不聽——關系越來越差。
我控制他的背后是恐懼,害怕失去和親人分離的痛。
因為,我是一個被抱養的孩子,我的生母是下鄉知青。
兩歲的時候,我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鄰居阿姨來串門,悄悄問我媽媽:「哎,之前那個男孩呢?」 媽媽回答:「死了, 這不,又要了一個!」 媽媽指了指我。
才2歲的我居然聽懂了,當時特別害怕,直覺告訴我,以后不能提自己的身世。
我一直都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兒子是我唯一可以抓住的親人。
原來,我一直將自己的安全感寄托在兒子身上。
我知道自己的需求了,就有方向了。
孩子沒問題,是我太恐懼太焦慮,就去控制他,才導致他才不自信,不想學習。
我不能再挑他的毛病,不能再敲他的門,不能再吼他罵他打他。
想法是好的,但實施起來挺難的,這次忍住了,可能下次又去敲了。
但總體上,次數在逐漸減少。
第四個階段:從自己開始療愈,看見自己,看見他,能相信他。初三下學期,他完全不上學了,我徹底絕望了,也徹底放下對孩子的改造,開始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難受的時候,我就去公園哭,在公園里待一天。哭完再回家,該做飯做飯,該工作工作,不再要求兒子,不再跟他多連接。
自己的情緒,自己梳理,不沖別人發泄。
我有一個固有模式,需要不斷地做事情,才看到自己的價值感。周圍人要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對自己有很多要求。
其實,這也是在求認可,我怕別人不喜歡我,像媽媽一樣會拋棄我。
我開始看到了自己的需求,第一時間滿足自己,累了就休息,餓了就給自己做好吃的,把自己放到首位。
當我滿足了自己的需求,也能看到兒子的需求。
與他相處,我也能投其所好了。
我先從傾聽他開始:
有一段時間,我不想聽孩子講話,他的很多言行我都接受不了。
譬如他的厭世:「這個社會不公平,沒有好人,我不想學習,學習好了也沒用……」
我就想:這孩子心理咋這麼陰暗,凈搜集負面新聞,于是我就反駁:「這個世界沒那麼壞,你的心是敞開的,就能吸引光亮的東西進來……」
學習了部分心理學,HARVEY老師說這個世界,有光也有影,點醒了我。
我對兒子說:「你是對的,這個世界不但有光亮處,還有陰暗處,你的感受是真實的。「
從此,我不再否定他的感受,承認和接納他的情緒。
孩子關心的是地球資源,社會大事,他是一個大格局,大胸懷的孩子呀。
中考的時候,我跟他商量:「要不你去試試,好歹拿個畢業證。如果你以后還想上學,那還有機會,要是連個畢業證都沒有,可能就沒機會了。」
兒子聽進去了,半年沒有去上學,中考考了300多分,不能上公立高中,老公計劃讓他上技校。
兒子跟我商量:「媽,能不能給我找個私立學校?我想試試,不想隨波逐流。 」
後來,我就給他報了私立高中。
高中封閉軍訓了20天,兒子出來以后,開口就罵說:「我X,待了20多天。」
這次,我沒有批評他,他不針對任何人,只是在發泄情緒。
我們大人也有這種情況。
我說,「你居然能待20多天,真沒想到能堅持這麼久!」 這樣一說,兒子臉上不由自主地掛起了笑臉。
上高中以后,孩子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整個人發生了很大變化。
有一次,他竟然拿了班級第一。
之前,他可是一個不去上學的孩子呀!
他總結了以下幾條經驗:
1、他有基礎。
上高中后,他發現之前很多知識自己都接觸過。這時候,我才知道:孩子玩手機,并不是全部在玩游戲,更多的是查資料,看各種有趣的知識,看他喜歡的哲學,歷史。
2、他有了榮譽感。
有一天,他跟我說:「媽媽,同學們給我起了個外號:酷本。這是罵我嗎?「
老公是體育迷,說:「兒子,酷本就是第一。「
原來,班級競賽的時候,因為他的知識面廣,給所在小組爭了很多榮譽分。于是,同學就送了他這個外號。
英語老師讓他當老師給同學講題,也給了他所在小組榮譽分。
後來,分了文理科,他的優勢在文科,成績自然上來了。成績上來,老師重視,同學崇拜,自信心就提升了。
漸漸地,孩子性格也從原來的膽小自卑,變得越來越有信心了。
3、他有了目標。
現在,當兒子又考第一的時候,我跟他說:「兒子,咱不考第一,第一壓力大,太累了。」兒子說,「那可不行!」
因為,他有了目標,要考南京大學的歷史系。兒子的成就系統已經開始啟動了。
4、家庭關系越來越溫暖。
開始成長后,我開始創建親密關系,親密關系分值從-1上升到7~8分。
現在,老公經常問我怎麼跟孩子溝通。
他也經常夸兒子:「哎呀,兒子,你挺厲害的!」
父子從之前的零交流到能放開聊,從之前的零肢體接觸到現在兒子還偶爾撒嬌讓爸爸抱抱。
對兒子來說,媽媽能做自己,家人之間關系越來越好,家庭關系越來越溫暖,他的安全感也越來越足。
目前,兒子在家里上網課。
白天他基本不看手機,也不吃零食,學業比較忙,甚至連吃水果的時間都沒有了。
每天,學習到晚上10點多,然后會看一小會手機解壓,到11:30就自己就關機睡覺,早上6:30起床。
很多人問我:孩子如何從不上學到全班第一,成為尖子生?
其實,很簡單,就是家長變了。
很多家長就如過去的我一樣,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希望通過老師的教導、學校的環境、外部的培訓,塑造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再還給自己。
實際上,家長才是孩子成長的真正土壤,土壤不變,孩子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
孩子身上的問題,歸根到底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孩子現在的行為,都是父母過去埋下的雷;
要想改變孩子,父母先要改變。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照妖鏡,照見了家長本身需要成長的部分。
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家長先學會搞定自己,建立好與孩子的關系后,以身作則,做好自己,孩子也會自然成為他自己。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