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并讓他們往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每位家長都要考慮的問題。
—— 1 ——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魚還是那麼小,于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的品種。
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他們就把魚養在了院子的池塘里。沒想到,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
你限制了孩子的成長,雖然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擁有更好的想象力。
—— 2 ——
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為皮格馬翁效應,指的是積極的期望會帶來積極的結果。
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期待雕像能接受她的愛。后來,他執著的愛感動了愛神,雕像被愛神變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
神話終歸是神話,而羅森塔爾的試驗更科學的驗證了這個觀點。
羅森塔爾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后來,果真就是那樣,積極的評價帶來積極的結果,而消極的評價帶來消極的結果。
積極的期望,其實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中,家人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的期望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 3 ——
強化定律:培養好習慣
人的習慣是被培養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
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在水里放了一堵玻璃墻,把鯨魚和食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為了獲得食物猛烈地撞擊玻璃,經過一段時間它發現,它根本無法成功,它不再撞擊了。
后來,科學家把玻璃墻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像當初有玻璃墻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對另一邊的食物視而不見。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復的經歷后,就被固定起來形成習慣。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
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他會享受一生的。
—— 4 ——
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一個關于「你長大了想做什麼」的調查中,92.7%的學生是讀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3%的學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那麼他們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個實驗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機關干部沒有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場的上級,局長回答:沒有經過研究,不能隨便回答這個問題。問到大學中文系學生,他們哈哈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傻子就知道的問題;問到中學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生說是「英文字母O」,卻遭到老師的白眼。最后問到一年級小學生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老師唱歌時的嘴、是老師發怒時的眼睛。這個實驗的題目被命名為「人的想象力是怎麼樣喪失的」,非常貼切。
當西方老師努力挖掘學生想象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在告訴孩子「標準答案」。
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麼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麼樣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 5 ——
南風效應:溫暖法則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的力理更強大。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
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了大衣。
南風勝利了。因為它不是強迫人們做出行為,而是讓人們以為行為是自覺的。它告訴我們,溫暖勝于嚴寒。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錯誤,只要悔改,總可以回頭。當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時,媽媽溫和的說:這真是個漂亮的牛奶海洋。并進而告訴孩子,牛奶海洋雖然漂亮,但地板卻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凈了,并告訴孩子正確的拿牛奶方法。
一個錯誤一旦發生,就算再發火,它也發生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復犯這個錯誤,并要收拾這個錯誤帶來的殘局。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不正是我們都需要的嗎?溫暖的語言比起嚴厲的苛責,更容易被孩子接納,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湊效。
—— 6——
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應該做出榜樣。
爸爸因來了客人,與客人倚著門聊起天來,這天的風很大,門幾次被風吹開,埃迪的作業本被吹的嘩嘩響。門再一次被吹開的時候,埃迪猛的把門關上。而這時,外面傳來爸爸的痛苦聲。滿臉怒氣的爸爸對著驚恐的埃迪,舉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終于沒打下去。事后,爸爸對埃迪說:是我把手放在門的夾縫里,錯誤在我,為什麼要打你呢。
教育,不光是口頭說教,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大。當埃迪長大后,他回憶,是爸爸告訴我,人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遷怒于人。
—— 7 ——
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
在一個老師的課堂里,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并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完整,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并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
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后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
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因而,當我們看到有大人在某些公園捷運售票處為孩子爭著要減少票錢的時候,我們知道,你省下的僅僅是錢而已。
—— 8——
感覺剝奪:讓孩子自己去品嘗生活的滋味
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
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與外界環境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很多家長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境里,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常常扮演救火隊員,但你應該知道,父母永遠無法代替孩子經歷人生,我們需要做他們的引導者。
我們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工作里來,讓他們自己打掃衛生、整理床鋪,或更多他們可以去做的事情,我們就當一個觀眾,看著他們自成長。
教育孩子絕對不可簡單粗暴,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