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心思每個人都有在小別離里面,英子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人,因為磊磊的到來,英子的媽媽有了危機感,因為英子這個時候再也沒有辦法保持全年級第一,她開始逼迫女兒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最后讓女兒有了心理抑郁癥。
我覺得在另一部電視劇里,一位老師說得非常對: 你的孩子能考一百分,是因為你孩子的能力只到這一百分,那個孩子能考一百分,是這個試卷只有一百分。
在現實生活當中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有很多人非常聰明,又有很多人顯得相對愚笨,作為父母我們也應該接受孩子的個別差異性別,逼迫孩子做其他家里的孩子!
影響孩子個體差異性的因素是哪些?
1.遺傳
其實大部分孩子的智力是遺傳自己父母,從遺傳學的角度說,男孩子遺傳的是母親的智商,女孩子遺傳的是父親的智商。
所以說我們的智商有多高,對孩子的影響也必定有一定的關系。 不同的父母對孩子的智商影響也不同,既然我們比不上別人的父母,為什麼我們又讓自己的孩子比上別的孩子呢?
2.學校的教育環境
當你把一個孩子放在a班,這個孩子的成績必然會提高,因為他會受身旁的環境所影響,跟著一起學習,可是當這個孩子來到了F班,他必然也會變成一個愛玩的孩子,不同的教育環境自然對孩子也有著不同的影響。
但這樣的影響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相反有些孩子他在a班卻有著F班的成績,有些孩子在F班卻有著a班的成績,這樣的反向影響同樣是存在的,所以這樣的教育影響,你并不知道它真正作用到孩子身上是對還是錯。
3.社會環境
同時社會環境也會影響著孩子,孩子是最容易受社會環境影響的,是因為孩子在學習過程當中接觸的東西都枯燥無味,而社會環境帶給他的東西都是比較新鮮的,每個孩子都有比較新鮮的心理,他們的心理是比較容易動搖的,一旦動搖他們就容易被社會環境所影響。
所謂的社會環境,它不僅僅是包括我們身處的社會,還有我們身處的家庭,除了學校環境以外的所有的環境都叫做社會環境。
或許考慮從孩子的性格為孩子量身打造一套適合他的學習計劃。
1.智商高,但耐力不夠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首先要從他的心理出發,這樣的孩子他是自認為自己很聰明的,所以他對于學習的東西并沒有拿出十二分的熱情,相反他覺得正是因為自己聰明,可以輕輕松松的把知識掌握到自己手里,所以他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其他方面。
如果他有了這樣的心理就要及時地給他糾正,培養孩子的耐力,這個時候并不是強迫孩子去學習,而是給孩子有規律的學習,讓他的人生變得自律起來。
這一類的孩子非常聰明,他們的聰明不僅僅是在學習上,還在生活各個方面,所以他們學好容易學壞更容易,對于這類的孩子, 我們對他的生活一定要規劃的比較好,不要過多的注重成績,生活的習慣會讓他們有一個自律的人生,他們的成績就能夠保持的很好。
2.中等一般,但是非常努力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生活當中比比皆是,很多孩子基本上都是屬于這樣的孩子,他們智商不算很高,也不算很低,但是他們能在這個過程當中付出相應的努力,甚至在這個過程當中吃得了非常多的苦。
對于這樣的孩子千萬不要給他成績上的心理壓力,因為他的成績已經固定在那里了,他的最高智商已經報表了,他沒有辦法再往前突破了, 這個時候我們要給孩子最好的鼓勵,就是讓他保持這樣學習的態度,繼續學習,保持這樣的努力,一直堅持到大學畢業。
這樣的孩子只要你不給他心理上造成壓力,基本上他都能夠考上一個相對比較好的大學,完成好自己的學業,但是你的心里要做好準備,他不可能考上一個非常頂級的一本大學。
3.比較笨,但是會努力的孩子
對于這一類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十分渴望自己獲得成功的。他們這樣的渴望最多的是來源于父母的期望,可是他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辦法突破自己的極限, 對于這類的孩子,我們應該給予的更多的是鼓勵而不是打壓而不是諷刺,因為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加向前。
一個會努力的孩子,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了,對這樣的孩子不要給他太高的期望,給他一個他能夠完成的目標,一步一步引誘他往上,若是他沒有辦法達到一個非常好的目標,當他達成一個相對比較滿意的目標時,也要給予他相應的鼓勵。
這一類的孩子是最脆弱的,他們受不了太過重的打擊,一旦太過重的打擊,就會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放棄努力,在學習上就喜歡,得過且過,愛咋滴就咋滴。
4.特殊智力的孩子
這部分的孩子在人群占比中是最小的,可這部分的孩子需要的關懷需要的精力卻是最大的,他們和正常的孩子也許有著些許不同,所以對于父母我們從心理上的看待也要不同。
這個時候對孩子的培養更多于偏向生活,讓他們學會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讓他們學會在社會上生存,這些生活技能能夠讓他們在這個社會上行走,這樣對這個孩子的幫助才是最大的,同時對這個孩子的心理幫助也是最大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帶給我們的天使,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孩子的特殊而忽略了孩子,總是把自己的目光放在其他孩子身上,或者放在他人身上,這樣的忽視會讓這些孩子變得更加暴躁,因為這些孩子他們更多需要的是心理上的關懷。
孩子與孩子之間是存在著巨大差異性的,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到這些差異性,從心理,從生活去改變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選擇一條合適且有幫助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