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我們不惜傾其所有。
但常常忘了好情緒和良好的家庭氛圍,才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今年9月份,女兒升入一年級。
因為沒有上過幼小銜接,所以她學拼音出現困難,對拼讀更是一頭霧水。
當我接到語文老師的信息,側面了解到孩子在班級里的位置,一股焦灼之感油然而生。
晚飯后,我早早把女兒摁在書桌前,開始輔導她讀拼音。
每個音節我讀10遍,她讀20遍。
跟著我讀的時候,她讀得還不錯。可讓她自己讀時,她吞吞吐吐,沒有讀對一個。
我極力壓制怒火,又重復教,可她嘴上念著,眼睛卻看這瞅那。
看著她那漫不經心的樣子,我的火氣不打一處來。
我一拍桌子,怒吼道:
「你就是這麼學習的,活該你不會!
才上一年級就跟不上,你不嫌丟人啊!
今晚你讀不會,別想睡覺!」
在我的大吼聲中,女兒確實不敢再左看右看,邊低聲啜泣,邊繼續學。
學了兩個多小時,她終于能斷斷續續地自己讀下來了。
第二天,我有些忐忑地向語文老師詢問,女兒的拼讀是否有進步。
老師告訴我,輪到女兒拼讀時她一言不發,怎麼鼓勵就是不吱聲。
中午放學回家,我盤問她為什麼不出聲讀,她還是一個字不說。
我又朝她一頓咆哮,這次她沒有乖乖聽話,而是哭喊著:「我討厭學拼音,討厭上學,更討厭媽媽!」
那天女兒「吃了秤砣,鐵了心」,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不喝水、不吃飯、也不去上學。
家人輪番上陣,都無濟于事。
我與女兒的關系也隨之降至冰點,我不得不靜下心來思考究竟是哪里出現了問題。
直到在書中看到教育專家陳鶴琴說的一句話:
「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
我才幡然醒悟:
原來,「吼叫式」育兒看似立竿見影,其實是最無用的。
問題本身從來不會毀掉孩子,但父母的「吼叫」可以。
你越吼,孩子越笨
鄰居家的娜娜,就是在媽媽蔡阿姨的吼叫聲長大的。
娜娜畫畫不錯,但是學習上一點兒不靈光,尤其是數學,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考不及格。
蔡阿姨沒少被老師找,為了能有更多時間輔導女兒,她從單位的中層領導崗位上退下來。
每次發現女兒走神,蔡阿姨都會怒吼一聲,常常把女兒嚇一個機靈。
遇到講幾遍都聽不懂的題,蔡阿姨更是拍打著桌子,提高嗓門,嚷嚷著:
「你滿腦子漿糊嗎?講這麼多遍都聽不懂,我講給狗聽,狗都聽懂了!」
夏日的夜晚,我們在外面乘涼,蔡阿姨的吼叫聲不時飄出,顯得格外刺耳。
一整個夏天過去了,娜娜的成績不但沒有起色,反而退步了,蔡阿姨百思不得其解,只是抱怨自己命不好,生了個榆木疙瘩腦袋的女兒。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精神病專科醫院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認為,父母對孩子長期吼叫的確會改變孩子的大腦,影響他們的智力。
人的大腦天生就喜歡寬松的、溫和的環境,大腦各部分相互協調,高效運轉,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識。
但是,如果大腦處在危險、緊張的環境中,它會本能地選擇逃避,各部分的功能都暫時性關閉,學習效果自然就會不盡人意。
父母偏執地認為,只有在吼叫聲中,孩子才能把一顆心撲在學習上。
現實是,在父母的不斷吼叫中,孩子的大腦正一天天變笨。
所以,父母控制好情緒,戒掉吼叫,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寬容的學習環境,孩子才能收獲好的學習效果。
你越吼,孩子越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人人生而自卑。但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走出了自卑,活出了自信。
有的孩子卻把自卑變成了人格底色。」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就是被自卑折磨一生的人,這與他父親的教育方式不無關系。
卡夫卡的父親脾氣暴躁,對孩子沒有耐心,為了讓兒子聽話,他總是用吼罵、恐嚇的方式,「你不許回嘴」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卡夫卡在《致父親》一文中寫了這樣一段話:
「你沒有真正打過我,可是你的叫嚷聲、脹得通紅的臉、急匆匆解下褲子皮帶要打人的樣子,對我來說比真的打在身上更可怕。
這些都讓我感覺像絞刑,無比折磨人。」
在這種緊張、高壓的環境下,卡夫卡變得越來越憂郁、自卑。
在[兩.性]關系上他自卑,所以三次訂婚,三次退婚,終生未娶。
在事業上他自卑,他這樣說:「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寫著‘我粉碎了一切困難’,我的手杖上則寫著‘一切困難粉碎了我’。」
對于嘔心瀝血完成的作品,他也沒有絲毫自信。
所以,去世前他寫信給摯友馬克斯并請求:「我遺物中所有的日記、手稿、信件、札記等等......請勿閱讀并全部燒毀......」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原生自卑」,它誕生于我們的孩童時期,主要是源于不當的家庭教育。
父母「吼叫式」育兒,就是孩子自卑的源頭。
「吼叫」從來不是教育,而是父母的情緒發泄,對孩子是一種「精神體罰」。
如果孩子長期遭受到吼叫,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并會投下長期的心理陰影。
你越吼,孩子越叛逆
主持人王芳曾經采訪過一對母女。
媽媽聲淚俱下地控訴女兒有網癮、早戀、和父母頂嘴,甚至動手,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學生。
女兒卻始終面無表情,不接受,也不反駁,不說一句話。
王芳花費了不少心思,才讓女孩打開塵封的心門。
原來,媽媽在女兒身上寄予厚望,不允許她有任何行差踏錯,如有違反,媽媽便會劈頭蓋臉吼罵一頓,甚至狠狠打一頓。
有一次,女孩因為和同學聊天,比以往晚回家半個小時,媽媽就把她連吼帶罵加打收拾了一通。
媽媽從來不會跟她好好溝通,給她的教育就是語言暴力和體罰。
女孩恨恨地說:「現在我就是在報復她,她折磨我14年,我就報復她4年,然后我18歲了,我們兩不相欠。」
女孩的話稚嫩卻決絕,發人深省。
父母的吼叫,從來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孩子心生厭煩。
幾乎所有叛逆的孩子背后,都站著遇事只會吼叫、不會溝通的父母。
正如王芳所說:
「強勢、暴躁、情緒化、不善于溝通的父母容易碰上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反之,耐心、溫和、善于溝通的爸媽往往培養的孩子也會是溫和、溫暖、溫順的。」
所以,發現孩子有問題,盡量減少發火次數,嘗試用平和的態度去溝通,去化解,你會發現孩子的仇視減輕了,叛逆也消失了。
你越吼,親子關系越差
央視熱播劇《大考》中的一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飯桌上,郭濤飾演的爸爸和高三的女兒探討「網課對學生的影響」問題。
爸爸說,大山里的貧困學生沒有好的上網課的條件,他們的學習會因物質條件達不到而變得困難重重。
女兒卻不以為意,隨口就說:「掙錢方法那麼多,開個直播賣賣慘,反正賣慘肯定有人買單。」
爸爸一聽怒了,把桌子一拍,吼道:「胡說八道,你這是什麼價值觀!」
在爸爸的呵斥聲中,女兒一臉不悅,嘟囔著「爸爸小題大做」,返回自己的房間,開始和爸爸冷戰。
美國社會學家莫里·斯特勞斯的一項研究表明:
凡是親子之間相處有問題的,90%的父母都曾經吼過孩子。
每個孩子內心深處,都渴望被父母溫柔以待。
被溫柔對待過的孩子,面對自己犯下的錯,會從深處反思,從根上改正。
但是,很多父母奉行「愛之深,責之切」的理念,無意中把孩子越推越遠,親子矛盾加劇,教育效果自然收效甚微。
為了避免陷入如此僵局,父母在糾正孩子的言行偏差時,平靜一些,和緩一些,孩子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也不會傷害親子關系分毫。
父母說話的音量
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在網上看到作者@天明分享的一位鄰居媽媽「低聲育兒」的故事。
雪白的墻壁被孩子涂抹得亂七八糟,這位媽媽沒有動怒,更沒有斥責,而是對孩子說:
「挺不錯,但還差了點意思,畫在墻上的畫,要有專業的畫筆才好看,你先用蠟筆在本子練習好了,我就給你買專業的畫筆,到時隨便你在墻上畫。」
孩子倔強地回應:「我不,你現在就給我買。」
媽媽依然沒發火,心平氣和地說:「買是可以,家里的墻就這麼多,你想在墻上留下最好的畫還是不好看的?」
孩子沉默一下,乖乖拿著畫本來畫畫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的低聲教育,會讓孩子有深深的被理解、被接納之感,孩子自然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
那些成績優秀、知節懂禮、陽光自信的孩子,沒有一個是在父母的吼叫中培養起來的。
善于用低聲的方式育兒,是孩子之幸,也是父母之幸。
《正面管教》中有句話:
「最極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愿為人父母的我們,控制好情緒,別讓隨口而出的吼叫中傷孩子。
嘗試低聲育兒,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寬松的家庭環境,讓他們自由、自在、自信地成長。
唯有如此,才能收獲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