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
自從當媽后,和孩子相處時越來越「人格分裂」。
非學習時間,母慈子孝,歲月靜好;
可一到了學習時間,就開始怒目相向,雞飛狗跳。
閉上眼,內心就會有無數個念頭告訴自己,要做個情緒穩定的媽媽,要耐心引導孩子,要信任鼓勵孩子。
但只要睜開眼,一看到眼前這個不好好學習的娃,你的所有原則都會被打破。而且最關鍵的是,孩子這種生物,完全不會按照你設想的劇本走:
你管得越嚴,他越散漫;
你給他自由,他徹底擺爛;
你想著不干預,只陪伴,他開始一拖再拖,還找各種借口;
你氣急敗壞給他一點懲罰,當時有效,三分鐘后效果繼續作廢……
真的,對當代老母親最大的「酷刑」,陪孩子學習絕對榜上有名。
有時候也特別羨慕那些家有天生自律、愛學習、愛上進的孩子的父母,可每每向他們取經時,聽到那句「我也沒怎麼管他」時,都只想無語問蒼天!
《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有句話說:「兒童都有追求卓越和成功的天性。」
也就是說,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不自律、不上進,相反,他們很希望自己能更好。那為什麼大多數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是自律、上進,卻反而都是拖延和不自律呢?
所有的負面行為,背后都有「自卑情結」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過:「兒童有著追求卓越的心理,也有著天生的自卑感存在。」
他認為,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孩子身上同一個心理現象的兩個不同面。
對于孩子的自卑感,引導方式正確,會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引導方式錯誤,有可能讓孩子更加自卑,或者走向另一個自負的極端。
孩子和父母之間,因為身心方面的巨大懸殊,孩子普遍存在天然的自卑感。
隨著年齡增長,當孩子開始想要擺脫這種心理上的劣勢時,他們通常會采取兩種方式:順從,或反抗。
選擇順從父母的孩子,你會發現,小的時候特別聽你的話。可是,一到了青春期這個特殊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后,反而會更叛逆。
而有反抗意識的孩子,基本有兩種對抗父母的方式:
要麼消極抵抗,比如在父母提出要求時選擇拖延;
要麼直接抵抗,完全不聽父母的任何意見,直接和父母叫板。
孩子的行為問題是表面現象,根源在于父母對孩子的不了解。
網上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訊:
家長讓孩子從欄桿處把魚食拋進魚塘,可孩子卻不聽,反而蹲下身把魚食扔在了腳下。
家長覺得孩子一點都不聽話,剛想要訓斥。
可站到孩子身邊后才發現,原來孩子的腳下有一個洞。從洞里把魚食丟進去不僅方便,還可以體驗看著魚群爭搶魚食的樂趣。
視角不同,做出的選擇也不同。
《父母的覺醒》中寫道:「父母和孩子之間,有個最大的問題是時間不同頻。父母關注未來,孩子關注當下。」
孩子不自律、不努力,父母覺得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所以要麼選擇逼迫的方式,要麼選擇講道理的方式。
但孩子和父母的關注點不一樣,他們的關注點在眼下這一刻,相比于父母嘴里的嘮叨。對孩子們而言,這一刻什麼更讓他們有成就感和掌控感,才是他們真正關注的。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老師也曾說過:「孩子不會意識到,我要為未來犧牲掉今天的一點快樂。」
當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視角去考慮問題的時候,是很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合理地方式去要求他們自律和努力。
父母越強勢,孩子越弱勢
網上看到一位初二女生的吐槽:
「我到底該怎麼跟我的父母說明白,我真的很煩他們天天盯著我學習,他們越這樣做,我就越不想學。」
原來自從她上了國中后,父母說要開始培養她自律的習慣,倆人商量后決定輪流「陪伴」她:
臥室里的課桌被搬到了客廳,她寫作業,父母就在旁邊坐著,她的手機密碼必須要告訴父母,平時不能隨意和同學聊天,所有的課余時間都要用在學習上。
本來之前她還挺喜歡學習的,現在卻感覺壓力越來越大。
心理學中有個觀點:「決定孩子發展的既不是內在能力,也不是客觀環境,而是他對客觀現實的解釋。」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判斷。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他們會通過父母釋放出的信號做出判斷。
當父母采用監督、逼迫的方式培養孩子自律時,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現在自律未來能收獲到多少,而是父母為了讓孩子自律,此刻采取的讓他感覺到窒息的方式。
而且還有一點,孩子是有著天生自卑感的,過度的糾正與指責,反而會強化孩子覺得自己做不到的心理。
之前,我也覺得女兒不夠自律。
後來有次和她一起出去吃飯,看到旁邊的一個媽媽,從進門提醒孩子應該坐到哪個位置,到落座后又提醒孩子包應該放在哪里,再到上菜后又提醒孩子應該先吃什麼,再吃什麼……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和女兒的相處過程中,有太多這樣的場面:
送她上學,一路都在提醒她要好好聽講;
回家路上,全程在問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作業又是什麼;
一進家門,又開始提醒她先寫什麼,再寫什麼……
樊登曾說:「孩子的自尊水平,決定了孩子的自律性。」
當你不停在提醒孩子要做什麼,要怎麼做的時候,其實你是在用規訓的方式告訴他必須按照你的要求來。因為你的潛意識在暗示他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不允許孩子有自主性,是親子教育中最大的禁忌。
一個沒有自我掌控感、無法擁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很難發展出自律,因為他的潛意識中,也認為自己是沒有主宰能力的。
好的教育方式,是給孩子勇氣和肯定
我的一個家長,也曾為孩子的自律問題煩心過很久。
因為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她女兒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後來把女兒接回身邊后,老師因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找過她很多次。
一開始,她想著要幫孩子從培養學習習慣開始。
可她發現女兒經常「陽奉陰違」,表面看著在寫作業,但一個小時也寫不完一頁。桌子上攤開著書本,但一行字能瞅到天荒地老。
她嘗試設定了一些獎懲方式,可還是一點用都沒有。
後來,她專門找了個獨處的時機,和女兒聊了一次。
這才明白,原來女兒因為成績差,一直很自卑。越自卑就越不自信,越不自信,就越不想努力,但又害怕讓父母失望,就選擇假裝努力。
于是,她先肯定了孩子之前的付出和努力,傾聽和分析了女兒在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在女兒放松下來,徹底打開心門和她溝通后,她又分享了自己小時候的學習方法,讓女兒幫她找自己當年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聊自己工作上遇到的難題,讓女兒幫自己出謀劃策。
之后她鼓勵女兒和自己一起互相監督,一起努力。
果然,過了一段時間后,女兒在媽媽的肯定和鼓勵中,成績漸漸有了起色。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沒有完美的孩子,或者說,其實是沒有孩子能做到父母心中完美的樣子。
身為父母,你希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不一定能實現。但是你現在的每一個教育行為和方式,都有可能影響孩子最終成長為什麼樣。
紀錄片導演周軼君在一次采訪中感慨:「父母在孩子身上留下最深的痕跡,往往是每一處的生活細節。 」
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這樣的一個個的細節。
父母的鼓勵、肯定越多,孩子收到的正向回饋就越多。這些正向回饋,會激勵孩子朝著卓越的方向前進。
父母的打擊、否定越多,孩子收到的負面回饋就越多。這些父母回饋,會更加強化他們的自卑情結,最終讓孩子從「認為自己做不到」,變成「真的做不到」。
孩子的教育問題,永遠是父母最大的難題。
有句話說,我們這一代父母,是覺醒的父母。
因為小時候,我們的父母大多沒有那麼強的家庭教育意識,所以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過原生家庭教育的一些負面影響。
但隨著長大,我們自己也越來越意識到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未來影響有多大。
孩子的未來是未知的,唯有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給孩子的未來增添更大的確定性,也能讓孩子的未來成長得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