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上的富養,只會成為扼殺孩子的刀子。
真正好的教育,是用全情陪伴和言傳身教的方式,讓孩子成為一個知上進,懂感恩,有教養的人。
前幾天,看到這樣一條留言:
「我們家庭條件一般,沒錢請私教,也沒資格送孩子去名校,更別說什麼富養孩子了。
像我們這樣的家庭,是不是注定沒法給孩子好的教育?
感覺很對不起孩子......怎麼辦?」
許多父母都以為,用金錢和物質堆砌起來的教育資源,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不然。
就像最近在北大食堂爆紅的「灌餅父親」彭勇。
他原本只是在河南省羅山縣經營著一家小吃店,與妻子都只是普通人。
沒有出眾的學歷,更沒有雄厚的背景,可是他們的兒子彭翔宇卻以683分的好成績考取了北大。
而彭翔宇不僅成績拔尖,個性也很陽光,還懂得體貼父母,是個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
看完他們與孩子相處的細節,我才真切地體會到,普通家庭想要教育好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富養不如窮養
吃苦,是孩子成長的營養品
家庭貧寒的孩子中,有些孩子懂事上進、體恤父母,也有很多孩子任性跋扈、不懂感恩,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差別?
在采訪里,這樣一幅畫面讓我找到了答案:
酷熱的夏天,身著短袖的彭翔宇正守在父親的小攤上,手法嫻熟地攤著灌餅。
這也是彭翔宇從小到大假期里最常做的事情。
國中時候,只要做完作業,彭翔宇都會去爸媽的店里幫忙,掃地、洗灶台、擺食材,樣樣都干。
到了高中,彭翔宇休息的時間變得尤為珍貴,一個月只能從學校來回一趟。
可即便如此,他也從不麻煩爸媽,而是自己照顧自己,還主動去幫父母分擔家務。
為孩子傾盡所有,無底線地滿足孩子,換不來孩子感恩上進的心。
讓孩子看見父母的艱辛,體會生活的不易,親自感受一下養家糊口的苦和難,他才會更努力、更上進,也更懂心疼父母。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不愛學習,沉迷網絡,每天夜里就偷偷翻墻出去上網。
直到有一天,他翻墻到一半,突然大驚失色,踉蹌著跑了回去,別人問他怎麼了他也不愿說。
只是從那次之后,他就開始自發學習,再也沒去過網咖,大家都議論著他是不是「見鬼了」。
多年以后,他考上名校,有人問及此事,他才坦白:
原來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夜里舍不得花錢住旅館,便忍著寒冷在學校墻下靠著坐了一夜。
如果不是親眼撞上了這一幕,男孩恐怕這輩子也很難醒悟過來,他只會繼續拿著父母的血汗錢肆意揮霍,渾渾噩噩地度日。
寵兒多不幸,嬌兒難成才,很多父母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自己衣著簡樸,孩子卻全身名牌;自己大包大攬,孩子卻坐享其成;自己卑微至極,孩子卻趾高氣昂......
給孩子最好的生活,讓孩子事事順心,只會扼殺了孩子的進取心、同理心。
躺在蜜罐里的少年,永遠不會懂得憂愁的滋味。
只有孩子感受過凌晨5點寒風的凜冽,才不會覺得早上6點的課本冰手。
就像彭翔宇,從小他就看著父母起早貪黑,天還沒亮就開始工作,忙到深更半夜才回家,身上的傷病也越來越多。
他內心深知父母付出了多少,所以學習上自覺上進,生活中體恤父母。
窮養不如安養
陪伴,抵過所有偉大的教育
很多人不知道,彭勇家其實還有一個大兒子。
當時彭勇夫婦在天津擺攤,老大也跟著他們漂泊在外。
一開始,老大的學習成績也挺好的。可是剛去天津時卻沒有被當地的學校接收,中間就停學了一年,落下了很多課程。
加上彭勇夫妻倆為了生計從早忙到晚,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學業,后來老大學起來就很吃力,成績也越來越差了。
最后,老大只能上了一所技術學校。
這件事就成了彭勇心里的一根刺,他覺得是自己和妻子沒有給孩子一個安穩的環境,才耽誤了大兒子的前途。
他也漸漸意識到了,在外面掙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對孩子教育的缺失。
所以,有了彭翔宇以后,彭勇夫婦決定回到老家羅山縣安定下來,而且必須要有一個人全心全意照顧孩子,哪怕再苦再累也要親自陪伴他長大,讓孩子能安安心心學習。
彭翔宇小時候也比較貪玩,但是家里條件不好,所以也沒錢去報輔導班。
但是彭翔宇的媽媽沒有放縱兒子,反而對兒子嚴格要求,放學后會給他買教輔「加餐」,做完功課才放他出去和小伙伴玩。
到了小學三年級,彭翔宇就已經越來越自律了,能集中精神學習,習慣也很好,所以不再需要父母花費太多精力了。
進入中學后,彭勇夫婦基本上也給不了孩子學習上的指導了,所以就全心全意做好兒子的生活保障工作。
費洛伊德說:
「嬰幼兒期的生活經驗對人格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人出生之后到6歲前,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已經大致形成了。」
孩子的習慣,離不開父母的監督;孩子的興趣,需要父母去挖掘;孩子的幸福感,來源于父母的全情陪伴。
這些一旦錯過了,就永遠無法再彌補了。
有個叫郭堯的男孩,總是一副冷漠、桀驁不馴的樣子,平日里厭學逃課、抽煙喝酒,還總把家里弄得烏煙瘴氣的。
媽媽想關心他就會被推出門外,想跟他講道理也不聽,只能悔恨自己錯過了孩子的童年。
在節目里郭堯對著鏡頭說
「我的爸爸是個商人,我的媽媽是個路人。世上都說媽媽好,我說沒有媽媽會更好。」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父母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命之初的陪伴和回應,是親子教育的起點;幼年階段的引導和糾正,是行為習慣的根基;而年少時期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價值的雛形。
所以無論多忙,請一定把孩子帶在身邊,陪伴孩子,督促孩子,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安養不如教養
品行,才是孩子行走一生的名片
俞敏洪曾經說過,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永遠是人品教育。
他的父親是個木工,給別人家造房子架大梁,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待人寬厚,從來沒與人吵過嘴。
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到家境殷實的家庭里干活就收工錢,遇到經濟困頓的家庭就只喝一碗酒就走了。
他的母親則是個剛強的女人,從小就讓俞敏洪到農田里干活,插秧、割稻、撒豬糞......
他從父親那里學到了寬容大度、豪爽直率,從母親那里繼承了堅韌不拔、永不放棄。
正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這些質量,讓他即使深陷泥潭也從不抱怨,就算落入低谷也能一次次爬上來。
前后經歷3次大學聯考,屢戰屢敗卻不放棄,最終逆襲考入北大;
新東方遭遇危機后,不管公司多難,學生的學費該退都退,老師的工資一分不少。
而后他又帶著員工開啟了直播自救,從無人問津到全網爆火。
他始終把信用、堅持和責任感,作為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
同樣的,他現在對自己孩子的要求也是:成績可以不好,但是品行不能敗壞。
他始終認為,小時候只要把孩子的人品、性格、情感這三個方面培養健全,那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其實就不會太差,這個孩子也會一路沿著相對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能力決定一個人飛多高,教養決定一個人能飛多遠。
正如彭勇在采訪中說過的一句話:孩子的品行永遠要排在成績前面。
雖然生活艱苦,但是彭勇夫妻倆也從來沒有跟孩子抱怨過。
他們的家庭氛圍一直也都是非常溫馨開明,所以彭翔宇從來沒有因為家境貧寒而自卑,反而開朗自信、愛打籃球,是個陽光少年。
彭勇到北大做雞蛋灌餅之后就爆紅了,有很多的流量,于是有人問他是否考慮直播帶貨。
但是彭勇一直是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他坦言自己只是個普通人,做好自己的雞蛋灌餅就夠了。
也正因如此,兒子彭翔宇陽光積極、能獨立,又懂擔當和責任。
其實很多平凡的父母,都不會教孩子做題,卻早早教會了孩子做人。
他們可能沒什麼學識,說不出什麼長篇大論的道理,但是卻會通過自身的言行,告訴孩子比分數和成績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誠信、善良、擔當、樂觀、上進這些優秀的質量。
孩子的人生很長,一時的分數是好是壞,影響不大。
真正能拉開孩子一生差距的,是他的教養和人品。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
「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愛、陪伴和榜樣示范。」
孩子18歲之前的人生,是由父母決定的;孩子18歲之后的人生,是由18歲之前的人生決定的。
教育無法試錯,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足以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人生是場接力賽,家庭教育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棒。
千萬別只顧著在物質上慷慨,卻在精神上吝嗇,在陪伴上缺失,在教養上不重視。
最后讓這第一棒,成為了拖累孩子一生的短板。
愿我們今天的修行,都能累積成為孩子明天的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