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務是大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
我們做孩子的時候,父母和我們這樣說;
我們當了父母,我們和孩子這樣說。
難怪有人調侃說:
長大后我們就變成了父母的樣子,連管孩子的方式都一模一樣。
熱播劇《小歡喜》中,每當英子想幫宋倩做家務,就會被她以同樣的理由拒絕:
你現在高三了,這些事情不用你做,你的任務是好好學習。
除了不讓英子做家務,宋倩甚至還會幫英子收拾書桌,只為了讓英子能全身心投入學習。
很多家長出于疼愛,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
但這種疼愛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我們來看一項研究,對比參與家務整理的孩子和不參與家務整理的孩子,在多項指標上的表現狀況:
參與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
就業率高15倍;收入高20%;在校成績優秀比例高了27倍;婚姻更幸福......(以上數據摘自《人民日報》)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
從小參與家務整理的孩子,在就業率、收入、學習成績、婚姻生活等方面,比不愛做家務整理的孩子明顯更有優勢。
所以,父母如果從小帶著孩子一起進行整理收納,會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
好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房間里,臟衣服扔的到處都是,桌子上擺滿了化妝品,地上垃圾隨處可見……
當你身處其中時,會是什麼樣的感受?心情當然不可能愉悅了。
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可想而知,對他們會有多大的影響。
所以說,房間凌亂的家庭,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1.父母是孩子最大的榜樣,父母是什麼樣,教出的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如果你一味地亂丟東西、從不收拾,那麼孩子只會有樣學樣,而且做得比你更過分。
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他們會在無意中模仿父母的做法。
如果你經常把家里收拾得非常干凈整潔,那麼在這種環境下,他也會很快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反之,如果家里亂七八糟,那麼他的生活狀態和心情也都是亂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好。
2.從小生活在凌亂環境里的孩子,長大后會變得焦慮、暴躁和易怒。
人,是一種需要秩序感的生物。
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是雜亂無章的。
那麼,我們經常會因為找不到某件物品,而在孩子面前急躁發怒,長此以往就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為,沒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干凈整潔的屋子,讓孩子養成收納整理的習慣。
多年以后,他自己的房間也會弄得一團糟,工作上也不會太稱心,做事也會沒有章法,不知道從哪兒下手。
一個人的房間里不僅藏著自己的生命狀態,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不要把教育這件事情只寄托于學校,家庭才是一個孩子最重要的學校。
我們無法永遠幫孩子代勞所有事情,只有教會他如何去獨立生活,才是給他最大的財富。
1.從小培養孩子整理收納的習慣,可以潛移默化開發他的邏輯思維能力。
讓孩子自己動手整理書桌、衣柜、玩具箱,這些看似簡單的家務活動,對他們的思維邏輯是一個很好的訓練。
以疊衣服為例,其中就包含了「攤開—分類—收起來」這一思維過程。
孩子,通常對形狀和顏色比較敏感。
在疊衣服時,依靠衣服尺寸大小、或者回憶爸爸媽媽穿過衣服的顏色來進行分類,這種訓練對記憶力和分類能力都有幫助。
2.干凈整潔的環境能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成績。
行為心理學家Kathleen Vohs經過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在一個整齊的空間做事情,他的行為表現會更正向。
而哈佛商學院調查顯示一所學校中,課桌收拾齊整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成績優異樂觀開朗的孩子。
因為整理,使得他們學會了規劃和自律。
當孩子在一張整齊的書桌前學習時,他對學習會有更多的熱情,會更主動做事,更細心地寫作業。
因為不再馬虎、敷衍,做任何事情都有始有終,成績自然會得到提高。
收拾屋子不僅僅靠大人,讓孩子參與進來才是一個家的表現。
所以,當你發覺生活變得一團糟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吧。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中,通過處理好自己與物品的關系:
從嬰幼兒時期對物品色彩和形狀的啟蒙,到3~6歲時對物品的意識,再到長大后學會獨立自主,珍惜物品,從而進展到人際關系中,來感恩幫助過自己的人......
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正是培養他動手能力的關鍵期,不要沉浸在焦慮中,去做手頭能做的事情。
比如,早晨起床后主動把被子疊放整齊;
比如,吃完飯后記得將桌子上收拾干凈;
再比如,全家每月定期舉行一次大掃除。
一點一滴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培養孩子收拾的好習慣,應該越早越好,千萬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才后悔莫及。
如果你的孩子,在收拾物品的過程中有了進步,要記得去摸摸他的頭,笑著對他說:你做的真棒!
要知道,不吝嗇地去稱贊,他會做得越來越好。
相信,當你和孩子通過努力,把亂糟糟的房間變得干凈整潔的那一刻,所有的焦慮都會消失不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