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年恐懼癥嗎?」
表妹突然間在微信上問我這個話題,我一度感到詫異,怎麼會有人不喜歡過年。
結果她接下來的一番話,讓我瞬間陷入了沉思——
「過年有什麼意思呢?不過是大人們的大型作秀場,大家比孩子、比老公就罷了,還能看到一個個為了面子,使勁夸獎別人家的孩子,詆毀自己家的孩子。」
「為了拉近關系,他們還出賣我一個又一個的秘密,絲毫不在意我的自尊心。」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好像也確實發生過好幾次類似的事情。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很多中國式父母,他們逢年過節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多少會為了成全自己的面子,在親朋好友面前裝大方,做一些傷害孩子的舉動,導致小孩過得苦不堪言,一生都難以抬起頭來。
這讓我想到了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的一句話:「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這些「無證上崗」的父母,可能比孩子更需要教育。
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他們便要學著社交,在跟外人接觸的時候,難免可能會出現各種摩擦和矛盾。
當小孩被欺負的時候,有些父母為了裝大度,教孩子忍氣吞聲,甚至當著他們的面原諒對方,還責怪自家娃過于敏感,別人只是在開玩笑罷了。
父母的這種做法,實際上很容易導致孩子出現以下兩個問題:
1、讓孩子感覺到不受重視。對于小孩而言,他們的世界中心是父母,在被欺負的時候,小孩的肢體以及心理確實都感受到了傷害,對方的惡意攻擊令他們憤怒。
父母作為孩子的避風港,如果這時候不能及時察覺到孩子的情況,反而采用息事寧人的態度來解決問題,很容易導致小孩認為自己不被重視,內心極度壓抑不安。
2、讓孩子變得自卑懦弱。父母是孩子的底氣,一旦你們選擇回避態度,小孩就容易對暴力屈服。
當他們下次被欺負的時候,選擇了默默忍受,而不是勇敢反擊。因為他們心里明白,別人欺負我,爸媽不會出手相助,所以告訴爸媽也沒用。
最終的結果就是: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受到越來越多的欺辱,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
曾經就有研究發現:在遭遇過校園暴力的孩子中,八成小孩在被霸凌的時候,不會告訴父母,而是默默承受。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就是因為父母曾經漠視或者息事寧人的態度,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
「你家孩子真是太優秀了。」
「他哪兒比得上你家孩子,我嫌棄他都來不及。」
類似的對話,是不是莫名的熟悉。中國人自古就講究「中庸之道」,生怕自家孩子出了風頭,或者是被夸以后就驕傲自滿。
為了預防這類事情的發生,父母會選擇捧高別人家孩子,詆毀自家小孩,努力表現得很謙虛,故作大方。
實際上,這種做法可能只是護住了父母的體面,但卻傷透了孩子們的心。
馬丁在《超級演說家》的某次演講中提到:「我爸對我深深的不認同,會從小帶給我深深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轉化為深深的逆反。」
對于小孩來說,他們最需要得到的莫過于父母的一句肯定,這將會帶給孩子們莫大的自信心,將來哪怕遇上困難,也敢迎難而上。
但如果父母總是一味地在外人面前打壓孩子,這會令他們出現無力感,甚至自卑到骨子里,將來一輩子都消除不掉,最終一事無成,難以做出大成就。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父親就經常做出此類舉動。
父親因為好心幫同事做擔保欠下了一筆債,無奈住在「半地下室」,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異常拮據。
可即使在這種條件下,德善父親依舊對外人「大方」,因為可憐所謂的「窮人」,所以花錢買大箱土豆、買不喜歡的盜版胎教磁盤,為騙了好幾次,依舊不聽勸。
面對妻子的憤怒,他總是說「買這點東西花不了多少錢,這個世界上,比我們差的人多了去了。
」可卻沒曾想過,家里因為債務問題加上三個孩子的教育開支,已經窮得開不了鍋,沒錢的時候,妻子還得拉下面子跑去跟好姐妹「借錢」。
對外人的大方和善良,如果都是建立在犧牲家人的幸福感之上,是否也算「自私」呢?
現實中類似的情況似乎并不少見,越是無能的父母,越喜歡「窮大方」,打腫臉也要充胖子,結果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但讓家人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子過得痛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