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對父母,為了找尋自己離家出走的女兒,花費了整整四年時間。
當他們在志愿者的幫助下,終于見到女兒時,發現孩子蓬頭垢面,整個人的狀態十分不好。
看到四年未見的父親時,女孩沒有表現出任何激動,反而很抗拒。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血肉相連的親人走到了這一步?
事情回到四年前,女孩小魯被家里人安排了相親之后,對相親對象根本無感的她不想繼續,
沒想到父母卻擅自做主安排好了婚期,辦了酒席。
與父母百般溝通無果的她,一氣之下離開了家,開始了她的流浪生活。
最終,經過四年顛沛流離,女孩與父母團聚。
而父親也表示自己再也不會強迫孩子。但這是個原本不該發生的悲劇,
就像網友說的:「為什麼要逼孩子結婚了,都直接讓孩子離家出走了,每個孩子大的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強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行嗎?」
曾有人說:「壓死我的不是生活,而是父母的控制。」
被過度控制的孩子,往往會在一個時間點爆發,走向不斷失控的道路。
01
深藏父母心中的控制欲,究竟有多窒息?
心理學家曾經評價掌控欲強的父母:
「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他們眼中,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永遠需要自己的保護。
一句「為你好」,便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編織了一個無形的牢籠。
在電視劇《沉睡花園》中,左妍在職場上干練果斷,遇到任何麻煩也可以溫柔以對,似乎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難倒她。
但脫去那個職場面具,卻被媽媽極強的控制欲壓迫到幾近崩潰。
生長在單親家庭中的左妍,媽媽把所有的注意力與愛都傾注在她的身上, 對她報以極高的期望。
只要是她認為好的東西,左妍就必須接受。
媽媽認為網球是高雅運動,可以給留學加分,就硬逼著不喜歡網球的左妍練習。
當她試圖反抗時,被媽媽關在門外一整天,告訴她如果不學就不要她了。
她發現自己的日記被媽媽偷看表示不滿時,
得到的卻是一句:「我是你媽,你有什麼我不能看的。」
上大學時,她的初戀被媽媽掐死在萌芽中,
不僅搶過手機刪掉男生的聯系方式,還狠狠被羞辱了一番:
「你要找誰,也不能找比你差的吧。我不同意你和這樣的人一起過苦日子。」
工作后,職場上指揮方遒的左妍,甚至連社交的自由都沒有,
一旦晚回家,迎頭而來的就是媽媽的質問:
「這都幾點了」,「男同事女同事」,「以后決不能超過11點回來,下不為例啊」……
全方位無死角地控制,讓左妍痛苦不堪。
她被「馴化」得不知如何反抗,因為無論怎樣辯駁,媽媽的「為你好」那面旗幟似乎無法撼動。
一面是內心渴望擺脫束縛,一面是被長期馴化的機械性服從,
兩種情緒糾纏,狠狠啃食著左妍的內心。
于是她變成了那個只能躲在屏幕后面做個鍵盤俠,在虛無的網絡世界中肆意懟人,口出惡言,以此找到一絲快感。
這就是當下很多控制型父母的真實寫照。
他們希望孩子健康幸福,希望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避免孩子走彎路,
用各種自以為正確的方式去束縛孩子,卻忽略了孩子是不是真正需要這種照顧。
就像心理學教授林深對左妍的母親說的那樣:
「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我們不能要求她去實現自己人生的遺憾。」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但有時候卻變成了最自私的愛,緊緊捆綁著孩子,無法喘息。
02
越控制,孩子就會越失控
以愛為名的控制,最終都成了孩子命運里的苦果,滲透到人生的每一個角落。
而這種后果,最終也會反噬到父母身上,毀掉一個家庭。
日本發生過這樣一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
31歲的女兒殘忍地殺害了母親之后,分尸拋尸,被抓后毫無悔意。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親生女兒對母親抱有如此大的恨意呢?
當細節一點點被挖掘出來,使人不禁感慨,那以愛為名、經年累月刻到孩子人生中的恨意,最終以如此絕望的方式爆發出來……
由于父親工作繁忙,兇手Nozomi幾乎是由母親一手帶大。
母親為她打造的人生規劃是成為一名醫生。
但Nozomi的成績卻無法實現母親的愿望,她不停地苦讀,最終仍然沒有考上國立大學的醫學系。
然而母親卻沒放過她,她對外宣稱女兒考上了,并且強迫Nozomi對外統一說法。
感到痛苦壓抑的Nozomi決定找工作搬出去,以此擺脫母親的控制。
然而, 這種反抗激發了母親更嚴苛的控制。
她的手機被拿走,沒有私人時間,甚至連洗澡都必須和母親一起。
曾離家出走三次的Nozomi,最終都被母親聘請的私家偵探找到,強行帶回家。
這種窒息的生活,她過了9年。
她不斷強迫自己不要崩潰,為了讓母親滿意,她終于努力考上了醫學護理專業,本以為母親的控制可以到此結束了。
但就在Nozomi拿到了醫大附屬醫院的護士offer之后,母親強迫她放棄去助產士學校學習。
甚至讓她寫下保證書:即使助產士考試沒過,也不去醫院當護士,徹底毀掉了她的后路。
一直默默忍受的Nozomi徹底崩潰了,從而導致了這場人倫慘劇。
在武志紅老師的《越控制越失控》這篇文章中提到:我們越想控制某一件事情不讓它發生,結果卻往往會促使這件事情發生。
父母控制得越多,孩子就會表現得越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孩子的失控。
Nozomi的名字,在日語里象征著「愿望、期望」, 承載了母親對她的期許。
然而,畸形的控制欲卻毀掉了孩子的未來,也讓整個家庭陷入萬劫不復的地獄。
控制欲,是萬惡之源。
03
愛是保護,不是禁錮
為人父母,在養育的路上我們都不免有這樣的擔憂:
如果不放任孩子的成長,那麼他們走了彎路該怎麼辦?
明明我知道這個選擇有很多弊端,為什麼不能阻止孩子去選擇?
如果不管他們,以后過得不好,會不會埋怨自己?
其實,控制欲隱藏在每個父母心中,只是有人時刻保持自省的能力,警惕自己,不會輕易侵犯孩子的「心里邊界」。
那麼該如何從我們自身去保持這種邊界感呢?
1、教育不是權力爭奪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與孩子的反抗,本質是一場對控制權的爭奪。
兒童學研究表明,孩子從會爬開始,將會經歷口欲期,肛欲期…….
這就是孩子開始自己探索,掌控自己的開始。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旦父母不停與孩子爭奪這場掌控權,勢必會爆發激烈的矛盾。
教育,不是與孩子爭奪對他們自身掌控的權利,而是慢慢從小事上給予他們選擇權,
在涉及原則的事情上, 心平氣和地幫助孩子分析利弊,提出自己的建議,但決定如何做的權利仍然交到孩子手里。
慢慢地,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有話語權的,也更愿意和父母合作。
2、降低期待值,停止孩子的 「童年恐慌」
在大多數控制欲強的家庭中,父母想要控制孩子,是因為他們渴望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的「理想型」。
背負這種期待的孩子,小心翼翼,活得極其壓抑,就會造成「童年恐慌」,
巨大的壓力導致孩子出于長期的焦慮狀態,繼而出現很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之前育兒博主老得的兒子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患有「童年恐慌」的孩子。
爸爸老得幾乎付出一切、沒有了自己的生活,把能對兒子做的都做到了100分,
但同時他對兒子的期待也很高,隱藏的控制欲更是成為了一得無法承受的壓力。
從而導致了最終悲劇的發生。
放下心中的控制欲,其實就是要父母降低期待值。
懷有一顆平常心,做好父母該做的事情。
至于結果,那就交給時光吧。
畢竟,孩子想要成為的自己,往往不是父母心中的「理想型」。
3、把關注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身
生活中,真的很害怕聽到父母那句「我上班賺錢,辛苦打拼不就是為了你嗎?」
真的是這樣嗎?難道沒有孩子,你就躺平混日子了嗎?
在成為父母之前,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身,
當有了孩子之后,關注力會從自身身上分散一大部分到孩子身上,
但絕不是全部,否則,就是一場災難。
高曉松曾在談及媽媽因為忙著老年合唱團的事情,把他的生日給忘了時說:
「我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情做,我覺得很好。」
只圍繞著孩子的愛沉重又窒息,不如把關注力多放到自己身上,
這樣的親子關系也許更加舒適自在。
一直覺得父母更像是孩子成長劇中的配角,在嬰兒時,出鏡最多。
漸漸地,鏡頭越來越少,直到退出這部劇集。
父母與孩子,在某一時段相交,隨后在彼此的牽掛中漸行漸遠。
我們所能做的,是在他們年幼時給予悉心地照料,在成長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正確探索,管理自己。
至于他們的選擇與決定,我們可以傾聽,可以給予意見,卻不能粗暴地剝奪選擇的權利。
畢竟,這是他們的人生,他們的舞台劇,而我們,只是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