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粘媽媽,真不是因為安全感不夠,尤其是這3種情況

li李 2023/01/17 檢舉 我要評論

當媽的幾乎都有這樣的體驗,只要媽媽在家,孩子就黏在媽媽身上不下來,就連上廁所,都得帶個「放哨的」。

一些育兒經里對這種情況給出了說法:孩子太黏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不過對這個說法,建議媽媽們辯證對待,孩子粘媽,確實有一些原因是缺乏安全感,但兩者并不是對等的。不是所有粘媽媽的原因都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的表現也不一定都是粘媽媽。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及其表現形式是不同的。比如說下面這些情況,很多人以為是缺乏安全感,但實際上是正常現象。

孩子8、9個月,一看到陌生人就哭

孩子在6個月前,常常是誰逗都會笑,一點都不怕陌生人。心理學上將這個階段的微笑稱為「無差別微笑」。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記不住人臉,無法分辨誰是他最親近的,每個人對他來說都是一樣的。

但當孩子長到8、9個月時,就會開始對陌生人表現出害怕或警惕。他們會開始對經常照顧他的人,特別是媽媽表現出高度的依戀。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分辨出親人與陌生人了。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哭,并不是他的安全感不足,而是孩子正常的發展規律。

15-18個月,害怕媽媽離開

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會特別黏媽媽,時刻都不愿讓媽媽離開。這是因為孩子這時候已經跟媽媽建立了依戀關系。媽媽這時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同時,孩子在這個時候還不明白媽媽離開后還會回來。所以,他們會對媽媽的離開充滿恐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的心理,會隨著孩子認知水平的提升,逐步得到改善。所以,孩子出現「分離焦慮」,也是孩子一個生長的正常階段,并不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3歲前,孩子做什麼事都要媽媽陪

有些媽媽會發現,媽媽只要坐在孩子邊上,即使在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也會一個人玩得很好。但一旦媽媽離開去煮飯、炒菜,孩子便會丟下玩具,吵著要跟媽媽一起。

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把媽媽當成了「安全基地」。只要媽媽在身邊,孩子內心就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有研究發現,當3歲以前媽媽能盡量地滿足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時,孩子在3歲之后,他內心的安全感往往比較充足,就更有力量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還有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要媽媽做好這幾點,孩子其實是不會缺乏安全感的。

01.及時回應孩子

曾經看到過這麼一個故事,媽媽正在洗手台洗臉,她的兒子跟外婆在客廳玩。孩子玩到高興時,突然跑到媽媽身邊開心得叫了幾聲聲:「媽媽。」這位媽媽對著孩子應了聲:「唉!媽媽在洗臉呢!」

這時,這位媽媽突然意識到,孩子叫她是想讓媽媽知道他玩得很開心。于是,這位媽媽抬起頭看著孩子,微笑地對他說:「妳玩得很開心,對嗎?」孩子「嗯」地應了地聲,便跑開了。

孩子的這一行為,就是想通過媽媽的回應,確認自己的感受。當媽媽回應他時,孩子的感受被確認了,他的內心也會因此很到滿足。

02.抽出一個專屬時間,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有些媽媽在陪孩子時,會邊惦記著自己的家務或工作還沒有完成,所以在陪孩子玩時心不在焉。

其實,媽媽沒有用心地陪伴孩子,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不夠重視他。

所以,媽媽不妨每天抽出一個固定的時間,放下手機,放下家務及工作,用心地陪孩子玩個二十分鐘或半個小時。當妳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時,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媽媽的關注,安全感也會隨之提升。

03.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許多媽媽,平時既要照顧孩子,又要做家務,還要上班,忙碌的生活讓媽媽經常會出現情緒失控。而這時,孩子常常會成為媽媽的情緒出口。

不管孩子有沒有過錯,當媽媽對孩子發脾氣時,孩子的內心是惶恐的。當媽媽有情緒時,可以通過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或給自己一個安靜的空間來調節。當然,媽媽也可以如實地告訴孩子,自己現在情緒不好,需要自己獨處一會。只有媽媽情緒穩定了,孩子的內心才不會惶恐。

其實,大多數孩子天生都是依賴媽媽的,當孩子在媽媽那感受到愛,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時,孩子長大后才有勇氣去面對更大的挑戰。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