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錯是常事,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都免不了滿腔憤怒,火冒三丈,批評責罵甚至打罵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沒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還會造成孩子叛逆、不聽話等一些負面影響。
孩子由于身心發展水平不完善,認知能力、自控能力等較弱,犯一些小錯誤在所難免,也情有可原。當然,這「錯誤」并不是指違紀等原則性的錯誤,而是孩子在求知過程中因為認知能力的稚嫩導致的失敗、經受的挫折和多走的彎路等。
其實,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過于注重孩子的「犯錯」,讓孩子失去了犯錯的勇氣,孩子會因為畏懼犯錯而不敢再輕易嘗試,同時也失去了成長的勇氣。
就像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就說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犯了無數個錯誤,最終才成功的。
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犯錯的權利,幫助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有些家長對自己的錯「睜只眼閉只眼」,對孩子的錯卻「錙銖必較」。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對糾錯毫無益處,反而會嚴重影響孩子對家長的親近感,更會讓孩子心生委屈,久而久之產生叛逆心理,越走越「偏」,一錯再錯。過于注重孩子的錯,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堵塞孩子學習的途徑、影響親子關系。
當孩子犯了錯,家長該如何處理,這是一門學問,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問題處理得巧妙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好處。
小時候兒子也經常給我們找不少麻煩,和小朋友們在一起總會產生一些摩擦,這其實也很正常。有一次,兒子和小區里的幾個小孩子一起玩,剛開始玩得很高興,可沒一會兒就不歡而散,兒子氣沖沖的回到我身邊,他說鄰居家的孩子小維說是他把玩具弄壞了要他賠。
我的第一感覺也是兒子犯的錯,心想弄壞了人家的玩具,該賠就賠唄。但我還是想聽聽事情的經過,并沒有馬上指責他,只是耐心地跟他說:「你能跟我說說事情的經過嗎?」
為了引導兒子說出事情完整的經過,我也承諾不管你犯了錯與否,只要改正錯誤就是好孩子。
兒子跟我詳細地說了事情的經過,他說他們剛開始都玩得很好,就是到他玩的時候他不小心沒拿穩玩具掉地上了,摔壞了,他很委屈的說不是他弄壞的,是自己不小心掉的,可小維就說是他弄壞了的,結果弄得都不高興,他生氣的說以后不跟小維做朋友了。
嚴格來說,就是個「意外事故」,也算是兒子的錯誤,我耐心地開導兒子,跟兒子說,「雖然你不是有意的,但小維的玩具確實是因為你的過失才壞的,我們應該承擔責任,我們買一個玩具去賠給小維,向他道個歉,好嗎?」經過一番勸導,他也同意和小維繼續當好朋友。
有時候,孩子犯錯了,不要急著批評孩子,要對孩子多點耐心,聽孩子講述事情的經過,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彌補錯誤。
首先,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錯誤。
日常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于自己的孩子犯錯,會找一些借口,比如孩子還小、不懂事等,殊不知,這樣的姑息,把責任扛到自己肩上,會使孩子做了錯事還若無其事,當下次在犯錯時,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錯誤行為很合理,缺乏意識。
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指出他的錯誤行為,說明由于自己的錯誤會為他人造成的危害等,還要強調他必須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承擔責任,進行補救。讓孩子在犯錯中學會擔當,同時也吸取教訓,以免下次再犯。
然后,要和孩子一起彌補錯誤。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有義務幫助孩子彌補錯誤。但這還不夠,父母還需要讓孩子參與到彌補錯誤的「行動」中來。
這樣做,孩子才會覺得自己只是做錯了這一件事,而不是父母不喜歡我,不愿意幫助我。在和孩子一起彌補錯誤的時候,你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彌補的辦法,這將促使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更多的思考,增強他的責任感。
孩子「犯錯」很正常,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在孩提時代多犯一些錯誤,父母對此應該抱著寬容的態度,小時候犯錯是為了保證孩子在踏上社會后少犯或不犯錯誤。
一味地讓孩子避免犯錯無法幫他們躲過未來的風雨,反而會讓他們喪失自己「站起來」的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避免犯錯,而是讓他學會糾錯,得以從容應對未來生活中的一切失誤;真正的教育不是讓孩子畏懼犯錯,而是放手讓孩子去試錯,去跌倒,幫助他站起來,才能去往更遠的地方,更廣闊的天地。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更何況孩子乎。有些錯誤要讓孩子之間在經歷了多次的嘗試后去醒悟,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如果家長對孩子有錯必究,無疑堵塞了孩子學習的途徑,以后就勢必要多給孩子這種鍛煉的機會。
做家長的一定要給與孩子一定的犯錯的權利,不一定有錯必究,主要是幫孩子認識錯誤,糾正錯誤,讓孩子在「犯錯」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