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婷媽媽給5歲大的女兒,報名了一學期的舞蹈課。在交完報名費的那一刻,雨婷媽媽仿佛看到了,女兒站在國際舞台上翩翩起舞的樣子。
相較于媽媽的興致勃勃,雨婷卻意興闌珊。原來小家伙根本就不喜歡舞蹈,之所報名舞蹈課完全是出于「媽媽的意思」。
其實,雨婷媽媽知道女兒的想法,但是作為成年人,她自認為自己替女兒做的選擇是完全從理性的角度出發的,「這也是為了孩子好。」
雨婷媽媽覺得,「本身孩子的身體條件不錯,個子比較高,學習舞蹈對她的氣質提升有好處。另外,學舞蹈的花費相對較少,如果真由著孩子的心意來學畫畫的話,那估計買顏料就得一大筆錢。」
雨婷喜歡畫畫,在媽媽提出報名興趣班的想法時,她最先想到的就是報名繪畫班。從小喜歡涂鴉的她,
對于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可媽媽卻說,「你畫的東西太難看了,喜歡是喜歡但是絕對沒有天賦。再說了,就算是你長大以后成了畫家,又有幾個畫家能吃飽飯,掙到錢呢?」
小小的雨婷對于掙錢沒有什麼概念,但是她知道只有她努力練舞,媽媽才會露出滿意的微笑。于是在短暫地分歧過后,雨婷順從了媽媽的心意,默默地穿上了媽媽買來的舞蹈服、舞蹈鞋。
不過,每次上舞蹈課雨婷路過隔壁的繪畫班時,她還是會忍不住偷看幾眼,她心想,「畫畫真是有趣啊!」
在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心理效應法則,人們稱之為「魚缸效應」。研究人員在實驗室里養了一缸熱帶魚,過了一段時間后人們發現,這些小魚基本上長到3寸大小,就不會再長了。
即便研究人員會繼續投喂小魚,但是它們3寸大小的體型,卻一直保持不變。直到有一天,研究人員不小心打破了魚缸,不得已的情況下,他只好把這些小魚安置到院子里的大水池里。
又過了一段時間,當研究人員再次來到水池前時,他驚訝地發現,這些3寸小魚長到了10寸有余。原來,不是小魚長不大,而是小小的魚缸限制了它們的成長。
父母們總是希望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庇護,于是他們按照自己的三觀思維、生活經驗親自為孩子設計了精美的「魚缸」。父母本以為這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安全周到的保護,可是沒成想,這反倒限制了孩子長成「大魚」的成長空間。
被父母庇護的孩子可以少碰壁,少走彎路,少栽跟頭,但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們缺少磨練,他們所擁有的內在潛能缺乏釋放的契機。
一路上順風順水的孩子們,經不起半點的打擊和失敗,人生稍有不如意,就會被打擊得一敗涂地、一蹶不振。
有了魚缸的保護,孩子們可以享受更加安逸的生活,但是這種被代勞、被照顧的生活模式也使得他們缺乏擔當以及內心的責任感。
沒有責任心的激勵,魚缸里的孩子們,擁有的是得過且過的生活狀態。同時,他們也會逐漸喪失生活中的主動權。
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他們身上究竟會畫出怎樣的圖案,這本身就充滿了無限種可能性。可是如果父母們非要替孩子動筆,把孩子的人生變成自己人生的復刻,那麼這不僅是父母教育的悲哀,更是孩子人生的不幸。
首先,作為孩子人生的引導者,而非掌控者。
父母對孩子有養育成人的恩情,這也使得他們更容易把自己帶入孩子人生掌控者的身份角色之中。
父母們在潛意識中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產」,不容置疑地左右著他們的喜好、興趣發展甚至是人生選擇。
但其實,最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管太多」。相較于孩子人生的掌控者,他們更愿意擔當引導者,讓孩子在正確的方向下更好地成就自我。
其次,放下完美主義,試著讓孩子做選擇。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這才部分家長看來是在冒險,但是對于孩子來說,這卻是他們實現自我的第一步。
一個自由的成長空間可以讓孩子的天賦得到更多的挖掘和展現,同時這也能夠讓他們擁有更加清晰的人生目標。
孩子們應該在自我的人生中擁有更多的沉浸式體驗,父母們也應該適當犯下擔心孩子犯錯的教育完美主義。
最后,收起過分的庇護,讓孩子成為了自己的保護傘。
父母對孩子的愛出自本能,但是如何讓這份愛有所收斂,這卻是很多父母都需要上的一課。
過多的保護,會讓孩子們好逸惡勞、好高騖遠,父母少一點代勞,早一點讓孩子獨立起來,這才能夠讓他們擁有保護自我的能力和素養。
結語:
家庭教育是一種充滿愛的教育,父母們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更該懂得如何把握好這份愛的邊界。
讓孩子在愛的呵護下,擁有自我的選擇權,讓孩子在激烈的競爭中擁有成為自我的勇氣,這才是家庭教育的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