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意見不同,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見。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當你一臉嚴肅地教育孩子,你的另一半或者家中的老人,不僅不幫著你教育孩子,卻在旁邊打斷你,替孩子說話。
后台收到這樣一條留言:
「我和老公的教育觀念完全相反,一提起6歲女兒的教育問題總是爭得面紅耳赤。他總是說女兒就是要寵著來,什麼事都由著孩子的性子。
昨天,6歲的女兒將幼兒園一小朋友打哭了,老師打了幾個電話過來,晚上我原本準備認真地教育一下孩子,誰知道老公一個勁地護犢子:
「小孩子之間玩玩而已,一點小事就上綱上線!至于嗎! 」
女兒抱著爸爸的胳膊幫腔:「對啊,我又不是故意的!」
看著一大一小,我氣得不得了。
在我們家,壞人全讓我做了,爸爸就像孩子的‘救世主’,總是替她說好話。」
這就是典型的「拆台式」教育,一個嚴厲,一個溺愛;一個批評,一個袒護;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
次數多了,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難,和另一半的矛盾也日漸增多。
演員章齡之也曾在一檔節目中吐糟丈夫陳龍總是拆自己的台。
陳龍在外地拍戲,和妻兒開視訊時喜歡對孩子說:「寶貝,你辛苦了,媽媽是不是很兇今天?」
章齡之對此感到特別無奈,在她看來,這樣的教育是很難效果的。
的確如此,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夫妻二人觀點不一致,對孩子造成了非常壞的影響。
影響一:孩子容易變成兩面派
一個溫柔溺愛的爸爸,一個總是管著自己的媽媽,孩子自然傾向于偏袒自己的那一方,對于那個設置太多禁令的一方,產生畏懼和排斥。
媽媽一兇,她就去找爸爸,甚至覺得媽媽很兇,爸爸更愛自己。
更嚴重的是,孩子學會了看臉色,見風使舵,習慣了躲避嚴厲的一方,討好寵愛自己的一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沒有規矩的行為有了避難所,掩蓋了很多需要真正糾正的錯誤。
還有的孩子會利用爸爸媽媽之間這種矛盾,去滿足自己的欲望,想要什麼,想玩什麼,媽媽不同意沒關系,找爸爸肯定可以。
養成這種思維習慣的孩子,大人的教育很難被他聽進去。
影響二:模糊孩子的是非觀念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名的定律叫做:「手表定律」,意思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反而會制造混亂,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同一件事情面前,大人們告訴他們兩種完全相反的做法,孩子到底該聽誰的?
對于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孩子來說,很容易陷入混亂,甚至無形中建立起一個錯誤的是非觀。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打人的小女孩,如果爸爸不告訴她打人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誤認為自己沒錯,更別提改正自己的錯誤。
父母意見常常相左,其實就是在模糊孩子的是非觀念。
沒有規矩可以教,犯了錯可以改,不告訴他什麼是對的,那才是最可怕的教育。
影響三: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害怕父母沒完沒了的吵架。
幾個月前,看到這樣一則令人惋惜的新聞:
一位媽媽下班回家,發現孩子爸爸在玩手機,兒子在看電視,她馬上催著兒子寫作業,看到孩子卡在了一道數學題上,忍不住立馬訓斥起來。
爸爸看不慣,起身和媽媽爭執起來,兩人大打出手,結果媽媽被打成重傷二級。
在這場慘劇里,我們很容易忽視的人是旁邊無辜的孩子,目睹父母拳腳相加,媽媽被打進醫院,他該有多惶恐,多害怕,甚至覺得都是自己不好,才惹得爸爸媽媽如此生氣。
夫妻之間,因分歧帶來的沖突,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恐慌和焦慮。
李玫瑾教授說:
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種聲音。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不僅使教育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而且也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
一位朋友在這方面很有經驗:
「我妻子是全職太太,她在家里,是教育孩子的主角,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尊重媽媽的規矩,作為父親,我應該需要帶頭去尊重我太太的教育,在孩子面前,維護她的威信。
所以在我們家,一般都是媽媽說了算,我堅決地站在她那邊,即使有什麼反對意見,也是私下找她商量。
我也曾當著孩子面說:咱們家,你媽說了算!
因為朋友的這番支持,在他的家庭里,媽媽的聲音是最有效的。」
教育孩子之前,統一戰線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場一致,提前達成共識,即使有分歧,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論,事后再溝通。
這不是說把教育的責任推給某一個人,而是有主有次,團結一心,保持步調的一致,因為只有這樣,教育才會起到最佳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說:「中國家庭教育素主剛柔并濟。父親往往失之過嚴,母親往往失之過寬。父母所用的方法是不一致的。雖然有時相成,但流弊未免太大。方法過嚴則易失子女之愛心,過寬則易失子女之敬意。」
教育,父母應當在孩子面前保持同一種態度。
只有齊心協力,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