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曾經說過:「年輕人,或者說青春期就是一個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
到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以后,父母往往就要小心翼翼地陪伴,這一階段的小孩,好像無時無刻不在「失控的邊緣」,讓人懷疑人生,不明白自己哪一句話得罪了他們。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近段時間,收到一位家長的留言,她表示自己被14歲的兒子折磨到崩潰。
兒子正在念初二,今年下半年就要進入初三,正是學習的關鍵期,可他不知道怎麼了,就是讀不進去。
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刷視訊,對著那些無聊的段子嘎嘎樂,你催促他學習,他便應付了事,不到半小時就用「鬼畫符」的速度寫完了作業。
拿起來一看,正確率不到一半,你再多說了幾句,他便不耐煩地跑進房間,把房門一關,躲在里面玩手機,到飯點都不肯出來,要爺爺奶奶跑去請。
果不其然,這個學期,兒子的考試成績一落千丈,連班主任都找過來談話,表示繼續下去,進入初三肯定比較吃力,升學有點懸。
這可把家長急壞了,可她是多說多錯,小孩壓根不聽勸。
想必不少的爸爸媽媽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完全就像變了一個人,開始叛逆、厭學,又變得敏感多疑,你越是跟他們較勁,他們越叛逆。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主要與以下兩點有關:
1、孩子自身因素:自我意識發展,渴望自由
我們都知道,小孩進入青春期以后,其實到了自我意識發展的巔峰時期,他們總是渴望成為真正獨立的大人,不希望受到父母的管束。
可現實卻是,沒有足夠成熟的條件來幫助他們實現獨立。一沒有經濟能力,靠著爹媽接濟;二又沒有獨當一面的魄力,遇到挫折還是要求助父母。
現實和理想的碰撞,導致小孩的情緒變得異常,他們一方面責怪父母管太多,又埋怨自己不爭氣,所以自然每天沒有好臉色。
父母偶爾一句稍微超綱一點的話,在青春期小孩聽起來都很刺耳,也許你只是想表達自己的關心,但剛好刺中了他們脆弱又敏感的自尊心,于是便開始反抗,與父母對著干。
2、父母的因素:沒有轉變心態,拿自己的眼光來對標小孩
現實中,有不少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想法來養育小孩,你們給孩子的太多、太滿,明明他們已經到了該獨立自主的年紀,還要被爹媽當成小孩,這就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再者,不少中國式父母,總會用強權來壓過孩子,他們對子女的掌控欲望太強,只要子女提出一點不同的想法,父母就會發脾氣、不斷地給他們講大道理。
甚至反復強調自己的犧牲感,來道德綁架子女們,這樣就會拉遠你們的關系。導致孩子明明心里有事,卻不愿意告訴你們。
敏感的孩子們,沒有力量去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沒有合理地宣泄情緒的途徑,自然就會耽誤學習,甚至出現厭學的情況。
那針對這些,父母要如何解決,既能拯救親子關系,還能及時拉子女上岸,讓他們變得孝順又爭氣呢?
即「學會閉嘴和認慫」!
心理學家杜威曾經說:「教育并不是告知和被告知,而是父母和孩子主動建設的過程。」
身為父母,我們與子女的關系是平等的,作為獨立存在的個體,我們自然要尊重對方的想法和意見,不要去侵占他們的空間。
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本身就比較敏感,對「個人權益」和「私人空間」看得比較重要,父母就要逐漸退出他們的世界,學會閉嘴和認慫,把舞台交給孩子們,讓他們自由發揮,舞出精彩人生。
作家三毛在散文《送你一匹馬》中有一段描述她和母親生活的經歷,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三毛提到,在多年前第一次回國,單獨上街的時候,母親突然追上來,一再叮囑著她,要等綠燈亮了才能過街,紅燈亮起時要停步,并不停地強調其過馬路的危險之處。
而當時的三毛心里想的卻是,要被母親煩死了,于是跑著躲掉母親的嘮叨,心中也在埋怨母親為何不信任自己。
這段描寫,估計不少父母和孩子都深有感觸,當父母的,總是擔心小孩在外面闖蕩會受傷,于是不斷地嘮叨、講大道理、約束他們的行為。
殊不知,子女終究是要走出家門,進入社會,他們已經有了獨立的勇氣,父母要做的不是把他們當成籠中雀,而是要主動放手,讓孩子去藍天中翱翔。
學會閉嘴和認慫,把主動權交到孩子手上,這是每位父母和小孩都要經歷的過程。只有讓他們自己闖蕩以后,才會變得更加獨立有擔當,才能體會到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開始更加孝順、愛護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