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死我了,我兒子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著手機刷視訊,要是不催,他永遠都不會主動去寫作業看書,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改掉這個壞毛病?」
閨蜜的吐槽,想必令很多家長感同身受,因為大多數家庭都有一個「不自覺」的孩子。
寫作業拖拖拉拉,背書磨磨蹭蹭,完全沒有自覺學習的習慣。
一旦沒了父母的監督和威逼利誘,他們就很容易放縱自我。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終生的老師,所以家長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在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管孩子一定要趁早
俗話說:「小樹要修,孩子要教」。
任何一個愛學習、懂得自覺學習的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你是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還是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教育,結果截然不同。
很多父母可能覺得,我好好掙錢,供孩子吃好喝好,給他最好的教育環境,就是愛孩子,但現實真的如此嗎?
對于孩子來說,你的陪伴,你的管教,你的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
央視主持人董卿曾坦誠地說,自己今天的所有成就,都要感謝父親的嚴苛。
小時候,父親就每天督促她抄成語、古詩,再背下來檢查。
上了中學,父親就每天給她開書單,要求她必須讀完多少名著,并且要摘抄書中的精彩句子。甚至天還沒亮,父親就把她從睡夢中揪起來,讓她到家門口的中學跑一千米。
董卿曾經無比討厭父親的嚴苛,但如今卻無比地感謝父親。正是父親一直以來的逼迫和督促,才讓她學會了堅持,成就了台上現如今熠熠發光的自己。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的比較多的是學期開始。現代漢語中開學通常指學生們經過假期的休息之后,重新返回學校繼續學習。
李玫瑾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
「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后,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你現在不管,等到你真正想管的時候,孩子可能就不聽你的了。
小時候你可能是權威的象征,但等到孩子真正長大成人開始叛逆的時候,剩下的只會是沖突。
人生沒有捷徑,教育也是如此。
各位家長,管孩子一定要趁早,適當的年齡請給他們恰到好處的管束。
千萬別指望孩子自覺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劉星和小雨控訴媽媽小時候沒有給他們培養出特長,否則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作家、音樂家。
劉星媽媽委屈地說:
「小時候給你報這班那班,想讓你學,你自己不學啊!」
劉星立即懟道:
「我不愿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從小您就得逼著我學……」
世上沒有生來就自覺的孩子,偷懶貪玩、喊苦喊累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明知孩子這樣不對,為人父母卻舍不得管,又如何能指望孩子成才呢?
有專家表明,孩子至少要到十五六歲,才真正具備自覺性。
孩子自覺性的建立,更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指望孩子自覺,是對孩子人生的不負責。從來沒有天生自覺的孩子,只有長期督促的家長。
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培養孩子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
要知道,沒有人天生自覺、自律,成年人尚且喜歡偷懶,更何況自控力差的孩子呢?
教育路上,最需要的是父母能狠下心嚴格教導,并能夠長期陪伴監督。
從小培養孩子的這3個好習慣,是孩子將來自律的關鍵,也是孩子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
1行為習慣:
孩子接觸這個世界,首先就是模仿。
父母想培養孩子的什麼習慣,首先自己就要先養成這樣的習慣。
一千次的空洞說教,不如一次看得見的榜樣示范。
試想一下:
你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嘴上卻要教育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學習,或者你坐在孩子課桌旁看書,用實際行動影響孩子。這樣兩種不同的方式,哪種更能激勵孩子?
2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能解決孩子的拖延癥,而且還能提高學習效率。
家長不要只滿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我家孩子能寫一天作業」......
而是要教育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精神,合理規劃自己的時間,有效且高效地完成任務。
3生活習慣:
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是會跟隨人的一生的。
家長可以從小事出發,一點一點培養,比如:衛生習慣、飲食習慣、早睡早起等。
有規律的日常生活,會讓人頭腦保持清醒,身體舒適健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
寫在最后:
北大校長蔡元培說過: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百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
父母管教是基礎,孩子自覺自律是目的。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必須從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
各位家長,永遠別指望孩子能自覺,教育好你的孩子,才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