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在家兇巴巴,活像一個小霸王,但是一到外面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變成一個 小綿羊,經常是哭著跑回家說被人欺負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我們鄰居有個小男孩,在家里如果她想要什麼東西,奶奶或者媽媽沒有及時給到, 孩子就會直接對媽媽或者奶奶動手。
但是有一次我看到孩子在公園里面玩,幾個孩子在一起玩秋千,你來我往的,就開始爭搶了,結果這個小男孩就被旁邊的女生一把推到在地,接著男孩就哭著跑過來找媽媽讓他給做主。
媽媽看到孩子過來,還跟她開玩笑說: 你怎麼這麼慫,在家里不是經常打我和奶奶麼?
對于孩子身上出現的這種情況,我經常會說,這是典型的 窩里橫,外面慫。
這樣的孩子應該不是個例,很多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樣的性格到底是怎麼造成的呢?是遺傳還是環境?其實,孩子「窩里橫」的真相,跟家長的這4種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過度溺愛
就像剛才那個小男孩一樣的,為什麼會窩里橫?
因為他知道家里人會對他 無限制的包容,忍耐,無論他做得再過分,奶奶和媽媽都會笑嘻嘻地接受。
所以,對孩子過度溺愛就會造成孩子無底線的試探,可能第一次只是拍你一下,到后面就會慢慢變成捶你一拳,到最后就會演變成直接打你一頓。
在家里他知道有人保護他,他可以無所畏懼,但是到了外面是沒有人會忍讓他的,而且,平時都是他握著拳頭去打比人,一到外面看著別人抬手準備揍他,他下意識地反應就發呆,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最后的結果就是被別人欺負,然后自己哭著跑回家找家人訴苦。
缺乏社交能力
現在很多家長打著要保護孩子的旗號,不允許孩子隨便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讓孩子隨便下樓,不讓孩子玩土,玩沙,擔心吧衣服弄臟,孩子已經十來歲了,還是要家長來接送上學,家長的這些行為其實在無形中破壞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只知道在家里跟這些對他特別熟悉,無限包容的人相處,所以就是 為所欲為,但是一旦到了外面跟陌生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得很無助, 羞羞怯怯,膽小怕事,不是躲在家長身后,就是一個人孤零零的玩。
所以,缺乏社交能力也是導致孩子窩里橫外面慫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家人的教育理念不統一
家里有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大都會出現這個問題,媽媽說,不可以吃糖,吃糖會壞呀,但是奶奶卻跟孩子說:沒關系,吃完糖,我們多喝點水就好了。
兩種不同的觀念和規則,會讓孩子很迷茫,同時也會選擇利己的一方作為自己的同盟。
吃糖被媽媽媽發現的時候,就會拉著奶奶來做戰友去跟媽媽對抗,有奶奶撐腰保護,孩子自然就是窩里橫。
一旦失去爺爺奶奶的保護,孩子就會懼怕父母,表現得乖巧懂事,但是這兩種不同的理念會導致孩子在自己的認知里面發生自我矛盾,形成 兩面型的性格。
孩子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會表現出窩里橫,外面慫的特質,因為孩子 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內心里會急切地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就會用一些 出格的或者夸張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注意,比如跟大聲跟父母說話,或者故意跟父母對著干等等。
但是孩子到了外面之后,又會表現出孩子正常該有的狀態,比如在跟別的小朋友接觸的時候會表現得膽小,害羞,這樣的表現在很多父母的意識里,也會被認為是孩子窩里橫,外面慫的一種表現。
了解原因之后,家長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在我看來,家長只需要做好兩件事情就可以。
孩子出現窩里橫,大多都是因為孩子規則意識不明確,沒有邊界感,再加上我們現在基本都是4+2+1的家庭配比,對孩子總是無盡寵溺,所以, 給孩子樹立規則,明確地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無論是打奶奶還是打媽媽,都是錯誤的行為,這個行為不可以。
另外 家人之間一定要統一戰線,說好了吃飯前,睡覺前不可以吃糖,就要堅定地執行,如果媽媽說不允許,奶奶又偷偷地給,就會造成孩子規則意識混亂。
孩子會無限傾向于對自己利好的一方,同時會對不滿足自己需求的一方,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不滿。
犯罪心理研究學者李玫瑾教授說過: 6歲之前,必須學會跟孩子說不。如果過了6歲,基本就晚了。因為有些教育,等我們有經驗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孩子出現外面慫,本質上的原因,就是孩子懼怕陌生環境,懼怕跟陌生人交往,這跟我們現在生活在鋼筋水泥鑄就的高樓里面有很大的關系。很多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社交能力很強呀,每天都跟對門的鄰居家孩子玩的不亦樂乎的。
我的觀點是:判斷孩子的社交能力,不是看孩子在熟悉的地方,跟熟悉的孩子玩的多親密,而是要看孩子在陌生地方怎麼去跟陌生孩子相處。
所以,建議大家哪怕再忙也要多帶孩子出去轉轉,見見不同的人,看看不同的風景,當一個孩子把「陌生」當成常態之后,他的心態和看世界的角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這些窩里橫,外面慫的情況,也就基本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