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周給孩子多少零花錢?關于這個問題,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收集身邊朋友與網友們的答案:
「我每周給孩子200元,她剛上國中,也不買化妝品,200元應該夠了」來自國中的一位媽媽。
「我個標準不好定,如果是我,每天給10塊」一位六年級家長。
「我爸一般每天給我20,10元早餐,剩下的我會存起來」一名14歲的學生黨。
這些數據根據家庭情況與父母的不同觀念有關,但幾乎所有的國中生都有相對的零花錢。
零花錢不夠引來的斥責
如今物質條件變得越來越好,不少家庭都會給孩子一定的零花錢,供孩子們日常開銷,對于住校的孩子更是如此,一周回一次家,零花錢要比每天回家的孩子更多一些。
在路邊等車遇到了很尷尬的一幕:對面角落有一位女孩,不知與媽媽在說什麼。
突然那位媽媽提高聲音說了一句:「給了你30,怎麼只剩下6塊?」這個數字讓我有點詫異,如今30元夠孩子吃一周嗎?
對面的我連忙低下頭擺弄手機,不想讓女孩感到,有人在旁邊看著她的窘迫。這位媽媽的做法我不敢茍同,有兩點:
1、一周30元的零花錢確實不夠花。
朋友大李的女兒國中住校,每周至少200元零花錢。孩子長身體,他們吃飯、水果、牛奶等等各種開銷,一周下來遠不止這些,就連女孩坐車的錢都需要5塊,即便給帶上一些水果、零食,這些錢也是不夠花的。
上文中的孩子沒多要,說明她比較懂事,但父母不應該總是將孩子置于「錢」緊緊張張的狀態。
第二,當眾訓斥讓孩子處于窘迫
我國中在外上學,每周離家的時候心情都比較低落,想必這個女孩也一樣。
本來就難過的心情,加上媽媽當眾的斥責,無意雪上加霜,而且會讓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
對于國中生來說,自尊心非常強烈,如果父母不顧及她的顏面,未來會成為叛逆的隱患。難道不是嗎?
零花錢不夠,難培養正確的金錢觀
孩子的零花錢對于家長來說是毫無壓力的,如果害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毛病」或者「零花錢影響學習」等原由,大可以好好引導,而不是少給零花錢或者訓斥孩子亂花錢。
財商是實現成功人生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一個人沒有財商,他的金錢觀念是不健全的,并且會影響到價值觀與人生觀的發展。
當孩子需要錢父母卻不給時,會造成他對金錢偏激的認知,導致報復性消費或者瘋狂攢錢。這兩種極端的后果,都是孩子不健康心理的呈現,沒有財商的表現。
心理學家說:財商、智商、情商的形成最佳時間是青少年階段。
從另一個角度看,父母給孩子相應的零花錢是一種信任。兒童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表示在孩子6-7歲時,家長就應該適當地給他們零花錢了,因為這個年齡是孩子開始萌生出自我需求的時候,家長應當適當滿足。從小就有零花錢的孩子,心理上占據一定的優勢,父母的信任是他們自信心的來源之一。
Tips:反觀那位媽媽,孩子都已經國中卻還在斤斤計較為什麼30元只剩6元,不僅是不信任,也是一種小格局。所以,正確的金錢教育非常關鍵。
金錢教育是必修課
記得小時候媽媽給我零花錢之前,會讓我列出一個清單,哪些是必購物品、想要買的是什麼、可能會買的是什麼,之后再根據所需給我相應的數額,每周一次。李玫瑾教授說:零花錢給的太多,容易養成孩子花錢快的習慣。
定時定額發放是個好辦法,當孩子對于金錢有了規劃與目標之后,自然不會亂花錢,也能形成正確的金錢觀。
擔心孩子亂花錢或者沒有好的金錢控制欲的另一個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記賬。我看到這樣一個公式:零花錢的總金額=三餐費用+交通費用+零食費用+可支配費用。
給孩子這個總額范圍內的可支配金錢,并且引導他學會記賬,記錄每一筆開銷,來看是否夠用。這不是小氣,而是一種金錢的支配與使用能力。
錢是父母辛苦掙來的,不是天上掉下或者大風刮來的,必須讓孩子有這樣一個清晰的認知,
這樣他們自然會珍惜,懂得感恩。但如果一味地控制孩子零花錢,是會適得其反的。
小辮子媽有話說:
父母并不一定缺少孩子每周的零花錢,目的是為了養成孩子好的金錢觀念。那麼就用適合的方法吧,別為了控制而控制,這樣造成的結果,我們可能都承擔不起!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