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毀掉一個有天賦的孩子?
最近我看了一個故事,可能是最「中國式」的答案。
故事主人公是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年紀輕輕獲得全國小提琴比賽一等獎。
原本是一個「美好的未來近在眼前」的幸福故事。
但遇上了不惜犧牲自己,也要「全力支持」她的父母:
父母為供她學琴,咬緊牙關拼命省錢。
在那個月薪只有1000元的年代里,父母「豪擲」每月500元課時費。
隨著年齡長大,家鄉老師滿足不了。
來源:pexels
只得每周坐高鐵去上海上課,媽媽放棄前程,買斷工齡,全程陪伴。
自從她練琴后,愛美的母親為了省錢,再沒買過一件新衣服...
這些「榨干家庭」的犧牲,讓孩子獲得了成就,也讓她背負了來自父母的「債務」。
最揪心的是,文中有一個場景,孩子沒有考上全家目標的學校。
母親發瘋地叫喊,一遍一遍大吼:
你怎麼有臉活著,你怎麼不去死!
來源:pexels
主人公當時內心卻很復雜,一邊覺得自己該死,另一邊卻也暗松一口氣,好像一個擔子不必再背負。
讀至此處,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到全家傾盡所有而無收獲的絕望撲面而來。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她自責背后,卻也有點為她慶幸。
在「犧牲式」家庭中,父母 「掏心掏肺」付出,孩子重壓下「難以喘息」。
最終,我們看到不惜放棄一切的父母,也看到滿是傷痕的孩子,一個家庭,走向一個雙輸的結局。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故事,時刻在上演。
談及這一話題,讓我想起一位來訪者——
剛子,他是因為人際關系而來咨詢。
當我們談論他的童年時,他用 「犧牲成癮」來形容父母。
「小時候,我覺得上學是在為父母打工,他們包食宿,學費是我不能花的工錢。」
讓他有這樣感覺的原因,正是伴隨他長大,父母如影隨形的「犧牲感」。
他說父母的最常說的話是「豁出去了」。
比如,他經常會聽到「孩子你只要想學習,你爸爸我豁出去,砸鍋賣鐵也讓你上好大學。」
或是媽媽說「我這個月工資都給你生日禮物了,你可得把月考考好...」
來源:pexels
聽上去,像極了老板給下屬談話:「我一個月給你開這麼多工資,你要努力呀。」
但是和老板不一樣的是,父母還會加一句——
「我都是為你好,這是為了你自己。」
父母的犧牲好像是天經地義,孩子接受這樣的犧牲。
按照父母所說的道路一往無前,好像也是天經地義,而且這都是為了自己。
當剛子講這些時,我的心也有些顫抖。
在家庭中,犧牲好像變了味道,從無私奉獻,變成了一種無法言喻的「情感綁架」。
這種綁架,不但不犯法,還披上了一種「光榮」的外衣。
也難怪剛子說「家像是企業」,「犧牲」像是一筆「投資」。
而且還是「無風險投資」——
「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理應給我回報」。
來源:pexels
父母的犧牲感,是通過「愧疚」支配孩子的行為。
如果孩子做不好,是辜負父母,若反抗,則會背上「不孝之名」。
在中國文化下,對孩子而言,兩者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孩子為了逃避這種「愧疚感」,只好在父母安排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來源:pexels
回到剛子來找我時,希望解決的問題:他總是在人際關系中跳不出來。
尤其是在做選擇的時候:
要麼想要顧及所有人;要麼想要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比如女友和哥們同時約他晚上吃飯,他就會陷入抉擇。
好像怎麼選都會因為拒絕另一方,而感覺虧欠對方。
來源:pexels
比如有時老板批評部門,他會把責任主動攬過來,害怕自己不擔責,讓其他人不舒服。
還有一次,他想跳槽到另一家大公司。
但他覺得培養自己多年的領導會失望,他白白地放棄了機會。
他說,這樣的感覺出現時,和小時候面對父母時一模一樣:
他害怕父母說「你辜負了我們。」
長大后,這種感覺泛化給身邊所有重要的人。
來源:pexels
「在過去,親情像是一條‘圍巾’。
我滿足他們時,父母暖暖地圍著我」剛子說,「但只要一旦讓他們不滿意,圍巾立刻變成絞繩...」
成年后,剛子的圍巾留在了家鄉,而絞繩卻跟著他到了大城市。
在心理學中,犧牲感控制,本質是一種「價值條件」。
來源:pexels
即,告訴孩子你「達成了某個條件」,才是「有價值的」。
套用開頭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只有「拉好了提琴,考上好學校」。
她才是有價值的;否則,就像是主人公媽媽所說:「你應該去死」。
當孩子接受了這種「觀點」,慢慢的就會失去他在未來最寶貴的質量之一:
為自己負責。
就像是剛子,他的人際問題核心是,他一直在為別人感受負責。
小時候為父母,長大了為同事、為哥們、為女友,唯獨不是自己。
自然,人生被紛至沓來的人際煩惱所籠罩。
如果你也沉浸這種愧疚中,無法走出來的孩子。
我很想給你分享一下「學琴」故事的結尾。
故事的主人公最終通過自己的音樂天賦,獲得了美國大學的認可。
來源:pexels
完成了出國留學的「家族使命」。
但是到了大二,她毅然把專業換成了「生物學」。
她說,感受到這個學科點亮了她。她覺得學生物,自己的生命沒有被辜負。
18以前的人生給了小提琴,之后自己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來源:pexels
是的,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擺脫一切「控制」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只是轉身離開,開始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但毋庸置疑,轉身,要付出很大的勇氣。這兩個字,有人用了一生去做。
擺脫愧疚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愧疚是與父母的情感維系。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先和父母處于一個彼此有邊界的狀態,這樣才能發展出正常的親子關系。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和父母「斷舍離」:
或許搬出住,或許自己賺錢花、或許經營自己的圈子...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你可以繼續遵守父母給你的目標,但同時也去見識更大的世界,知道自己的真實需求。
如果你發現有一件事是你喜歡的,不妨去先試著追求它。
在不斷嘗試中,發現自己的真愛。
就像是故事里講的,主人公去了美國、學到了「生物學」。
如果還在國內,她或許現在已經走上了一條不喜歡、但成功的「藝術之路」。
來源:pexels
先卸掉負擔,再向著自己的未來勇敢奔跑。
等你發現你自己確信的方向時,才會有勇氣走下去。
同時,另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告訴自己。
「孝」到底是什麼?我想,一定不是對父母的「盲目順從」。
而是在一定的邊界下,以自己的能力和意愿滿足父母,孩子必然要獨立,而不是與父母共生。
站在這樣的認知下,我們才能真正擺脫「愧疚感」。
而對于像剛子一樣的人,我們也copy一下:
與朋友的關系、與同事的關系。
同樣不是「百依百順」,也是在一定的邊界下,在我們能力與意愿下,滿足關系的成長。
優秀的關系是相互滋養,人們總能從其中找到支撐自我成長的養料。
在日常關系中,最頻繁的「侵害」來自:
人們想要利用關系,對另一方施加壓力,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目標再「正確」,如果一方不認同又無力反抗,那麼這條關系就會漸變為弱者束縛的枷鎖,也變成強者的武器。
慢慢的關系就會發展成控制和傷害——
關系從純潔,變得開始「黑化」,關系中的人,也會受到傷害。
如果你在關系中感到了不適,或許就需要重新審視一下。
這段關系是否「平等」,是否每個人的邊界還「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