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和家人逛玩具店時,看到一位年輕漂亮的媽媽,帶著四歲左右的男寶寶在挑選玩具,畫面特別溫馨。可是,沒過一會兒,畫風突變,男童大哭不止。年輕媽媽束手無策,怎麼哄都哄不好哭鬧的孩子。后來干脆抱著孩子一直說著對不起。
可是孩子似乎不買賬,哭的更加厲害,最后還揮動著小手在媽媽身上打幾下,旁邊的路人議論紛紛。問清楚原因才知道,原來是這個男寶寶想要一個卡通人物的模型,他媽媽答應今天就給他買到,但是玩具店此款模型已經斷貨,孩子買不到心儀的玩具,把氣撒在了媽媽身上。
誠然,孩子太小,不能很好的控制情緒,有時候不分場合的哭泣在所難免。但是,孩子的行為是沖著媽媽撒氣,揮舞小拳頭,實在不妥。這位年輕媽媽應該反思了,平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不是太過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一點需求不滿足就會蠻不講理,驕橫任性。
1.包辦孩子一切
三歲左右是孩子學習事物的敏感期,許多家長因為過度關注孩子,溺愛孩子,導致孩子應該自己做的事情卻不會做,例如能自己吃飯,許多父母卻追著喂飯;能自己穿鞋穿衣,許多父母卻總是幫忙穿鞋穿衣,不給孩子自我鍛煉的機會;能自己收拾玩具,許多父母卻從不要求他自己整理……,家長對孩子寸步不離,導致孩子過度依賴家長,自理能力差。
2.沒有原則的順從
家長接孩子稍微晚了一點就不停的向孩子說對不起,孩子卻不停的用小拳頭打著媽媽;下棋時故意輸給孩子為了讓孩子高興;接球時父母故意接不到,為了讓孩子感受成功;孩子要什麼就馬上滿足,要新款玩具不論多貴馬上就買……,慢慢的家長這種行為,孩子都會習慣,孩子會認為自己高高在上,需求必須得到滿足,孩子目中無人,無法接受失敗。
3. 孩子做錯事時沒有正確的懲罰措施
孩子在無理取鬧的時候,家長沒有及時制止,卻在一旁說笑,這不會讓孩子感覺事情的嚴重性,孩子只會覺得自己依舊得到了關注。許多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她還太小,什麼都不懂。殊不知,6歲前是兒童心理發展敏感期,這個階段更需要家長以身作則,進行正確的行為規范,不要總是給自己溺愛孩子找借口。
孩子變得任性、驕橫、目中無人,蠻不講理,都是父母在平時教育中過度寵溺的結果,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適時放手,讓孩子自我探索,自我成長,不要過度包辦,不要無原則的寵溺,這樣孩子才能健康自信的成長。
1. 孩子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意識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一段要求獨立的心理發展過程,但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因為怕孩子弄臟衣服或地板,動作太慢,抹殺了孩子的積極性。家長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進行包辦,孩子慢慢習慣對家長的依賴,因此,對自己穿衣吃飯漠不關心,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些習慣將伴隨他以后的成長過程。慢慢的孩子也會缺乏獨立意識,對孩子的成長極其不利。
2.孩子無法接受失敗,出現輸不起的態度
家長對孩子無原則的順從,導致孩子目中無人,不能正視自己,也不會接納他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許多家長過多寵溺孩子,故意輸球給孩子,故意讓孩子贏一個游戲,孩子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因此一旦融入集體,發現自己并不是很厲害的時候,會有強烈的挫敗感,導致孩子輸不起,會有心理壓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3.孩子驕橫任性沒有禮貌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以孩子太小,還不懂事為借口。許多孩子在做錯事時,沒有遇到正確的懲罰措施,孩子會變得沒有禮貌。例如孩子不順心時,揮動著小拳頭,沖著媽媽撒氣,其他人會笑著說你真厲害呀!殊不知,一句玩笑,讓孩子因此有了得寸進尺的理由。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以身作則,孩子從小會受到潛移默化且持久的影響,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孩子們的的自理能力需要大人付出更多的耐心,鼓勵孩子,相信孩子,同時,孩子們也需要一些失敗,從失敗中自己找到生活的經驗,做家長的也應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同時,做家長的也要制定一些懲罰措施,讓孩子明白做錯事的后果,勇于承擔。
1.需要家長付出更多耐心
教育孩子如同精心呵護未成形的小樹苗,每個家長都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不要過分心急,例如,試著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穿不好的襪子耐心等他自己穿好;吃不完的飯耐心等他自己吃完,上廁所的時候等他自己主動說出來……孩子會慢慢長大,孩子需要學會很多生活技能,讓孩子自我探索,自我發展,相信自己的孩子總有一天會不負眾望。多一點信心,多一點耐心,孩子會給你帶來很多驚喜。
2.需要家長適時放手
適時放手,孩子才能接受挫折,失敗的感覺雖然沒有成功的感覺令人愉悅,但卻能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經驗,那是一筆更寶貴的財富。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挫折,讓孩子有更多進步的空間,讓孩子變得更加堅強。例如,玩游戲的時候適當的讓他自己探索游戲的奧秘,不要總是用故意輸給他的方式令他開心。接受挫折,接受失敗,也能讓孩子正確認識真實的自己和他人,讓孩子體驗失敗,需要家長在合適的機會下進行,否則也會打擊到孩子。
3.需要家長適當制定規矩
家長應該給孩子適當的立一些規矩,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在小的時候也要清晰明了有一些事不能做。教育孩子,一定要從小事做起,不能以孩子小為借口。孩子揮舞拳頭向身邊人撒氣時,問清楚原因,如果是無理取鬧任性的行為,家長不該不管,更不該在旁邊開孩子的玩笑。應該嚴厲制止,和他講道理,制定合理的懲罰措施。例如,如果再打媽媽就沒有小紅花,再亂扔東西無端撒氣也得不到小紅花。如果孩子有了進步,適時鼓勵孩子,讓孩子體會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真實認可。
借用書中的一句話:「好的教育可以形成好的性格和質量,好的性格和質量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家長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孩子能不能成為家長希望的那種人,很大程度取決于家長自己。
愛孩子是所有動物的屬性,但人之所以能夠主宰世界,是因為人是有理智的。」愛孩子應該理智對待,不要過分寵愛孩子,你的過分寵愛終將會變成溺愛,而溺愛會害了孩子。理智對待自己的孩子,學會反思自己的行為,你的孩子才會更加優秀。
各位讀者們還有其他更好的補充嗎?真心希望大家能夠有更多更好的建議,在育兒道路上我們每位家長都是彼此的學生,都是彼此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