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想要孩子優秀,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父母齊心,兩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俞敏洪曾在演講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孩子10歲的時候,想要一個蘋果的平板電腦。
兩父子便約定好,孩子必須讀完二十本書,才能得到平板電腦作為獎勵。
孩子讀到第十本的時候,俞敏洪剛好要出差。
誰知,當他回家時,發現兒子正抱著平板玩得不亦樂乎。
見他回來,孩子得意洋洋地向他炫耀,說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媽媽已經把平板電腦買來送他了。
視訊里的俞敏洪只能兩手一攤,只剩下無奈。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幾乎比比皆是。
在家中,一方制定規矩,一方打破規矩,孩子在大人的拉扯中,要麼學會察言觀色,變得滑頭,要麼變得自卑敏感,唯唯諾諾。
美國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陶瓷器,幼兒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互相拆台的教育模式,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互相拆台
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曾看過一則調查:你會因為教育觀點不同與另一半產生分歧嗎?
結果,有80%以上的父母都表示了肯定。
不僅如此,許多父母還會因為意見不統一頻繁發生爭吵,自己精疲力竭不說,孩子也深受其害。
看真人秀節目《婆婆與媽媽》時,對其中一幕頗為感觸。
黃圣依小兒子安麟在上街舞課時,注意力不集中,動作總是出錯。
黃圣依老公楊子在一旁大聲呵斥兒子:
「動作一定要標準,重來!」
「合不上音樂,就不能喝水!」
黃圣依見狀十分心疼,一邊給孩子遞水一邊勸老公別太嚴厲,可是楊子卻粗暴地把黃圣依拽開,讓她不要說話。
舞蹈課結束后,兩人的爭執依舊沒有停止。
黃圣依怪楊子太嚴格,楊子則不停指責黃圣依給孩子報太多課,甚至沖她大吼:
「兒子都要讓你養廢了!「
這些爭吵與怒吼,孩子都看在眼里。
他原先緊張的表情,變成了茫然和恐懼。
《少年說》中,也有這樣相似的一幕。
男孩黃子健在天台上喊話,說父母總是因為他的學習和作業問題而吵架。
兩人都想證明自己的方法是對的,經常說著說著就大動干戈。
有一次,黃子健想玩游戲,爸爸認為他可以先玩游戲,媽媽卻覺得他應該先學習。
兩人為此越吵越兇,甚至到了要失婚的地步。
說到這里,少年泣不成聲:
「如果我學習很好,習慣很好,爸爸媽媽應該就不會吵架了吧。」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小男孩的心碎。
美國一所大學,曾花了三年時間研究了169個5—10歲的孩子。
研究結果發現:夫妻關系不和諧、父母喜歡互相詆毀的家庭里,孩子容易生病,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在孩子的小世界中,父母是天然的榜樣。
如果父母總是互相攻擊、劍拔弩張,孩子會焦慮無助,變得自卑膽小,甚至產生逃避心理。
彼此「拆台」,最終「拆」掉的是夫妻關系,還有孩子的未來。
互相拆台
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心理學上,有個手表定律
:
是指擁有兩塊以上的手表,并不能更準確地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
其實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
如果父母在育兒問題上總是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走更多的彎路。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媽媽對她極其嚴格。
齊爸爸呢,表面上什麼都聽媽媽的,但其實,他并不是真的認同齊媽媽。
夫妻兩人,每每情緒一上來,就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的不是。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齊明月變得擰巴而叛逆。
她害怕媽媽,也不相信爸爸。
生活中,媽媽說什麼,她要麼陽奉陰違,要麼干脆當耳邊風。
大學聯考填志愿時,媽媽為她選擇了政法大學,她卻在大學聯考時,故意少填了一張答題卡,以此來對抗媽媽的嚴格管控。
家長為了孩子的前程殫精竭慮,孩子卻拿自己的前程來賭氣。
有位教育學家曾說:
多數叛逆的孩子,都有一對彼此唱反調的父母,越是優秀的孩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上越是步調一致。
在網絡上看過一個視訊。
兩兄弟做錯事被媽媽訓斥了,到爸爸面前來告狀,理直氣壯地說媽媽「太兇」、「教育方式不對」。
爸爸卻堅定的和媽媽站起一起,告訴孩子:
「在教育你們的方式上,我和媽媽是一致的,你是男子漢了,你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爸爸的回答,既讓孩子看到了他對媽媽的支持,也讓孩子意識到了家庭的規則。
科威特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說:父母的意見統一、態度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否則,父母任何一方教育改造孩子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
父母互相尊重,彼此支持,孩子必能勇敢自信,未來可期。
好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超級同盟」
教育專家孫云曉曾說,教育的有效性,依賴于教育的一致性。
好的家庭教育,父母雙方會站在統一戰線。
這3點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 管孩子,只需要一種聲音。
韓非子曾說:「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持政,子無適從。」
好的家庭教育,只需要有一種聲音。
就像上面視訊中的爸爸,他和媽媽之間沒有什麼紅臉白臉,「咱們都得聽媽媽的。」
教育孩子,父母站在同一條線上,才能讓孩子信任父母,更好地遵守規則。
夫妻步調一致,擰成一股繩,才能成為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2. 遇事有商量,凡事有溝通。
童書作家三川玲,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她孩子上一年級時,一次語文考試只得了68分。
看到分數時,她和丈夫都是崩潰的。
兩人在是否要干預孩子學習的問題上,各有想法,但經過商量,最終達成一致,決定不插手。
兩人的共同目標,是培養孩子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整整三年時間,兩人都嚴格執行這條規矩。
三年后,孩子的語文成績基本能保持在一、二名。
有句話說,家庭教育的出口一致,孩子的思維入口才會順暢。
父母遇事多溝通,孩子才會懂得合作,擁有明亮的成長底色。
3. 父母相愛,是孩子最大的后台。
武志紅說過: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如果父母相愛,孩子能充滿幸福感。」
父母相愛,不彼此拆台,才能給孩子最踏實的庇護。
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焦俊艷的父親談及教育方法時就說,自己和伴侶會盡量在孩子面前,保持和諧的狀態。
也因此,焦俊艷從小就活得舒展自信,她稱自己是「精神上的富二代」,不畏懼外界的任何風雨。
所謂家庭教育,不過是夫妻雙方生活觀念、相處模式的延伸。
父母互相拆台,相互詆毀,到最后都會輸掉孩子。
父母同心,家庭和睦,才能給孩子輸送源源不斷的愛和底氣。
很認可這麼一段話:
「父母本是孩子世界中的兩根頂梁柱,如果這兩根柱子不僅不和睦,還相互指責對方不高大、不牢固。
孩子的世界將變得低矮、狹小,甚至可能崩塌。」
父母什麼關系,子女什麼命。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互相兜底。
夫妻相敬如賓,步調一致,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