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一句話的意思可以有多種表達,但很多時候,由于表達方式的不同,事情的結果也千差萬別。
拿育兒舉例,當媽媽們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同樣的指令換句話說可能就會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不久前,有人在網上總結了媽媽們經常掛在嘴邊的10句「口頭禪」,普通媽媽和優秀媽媽的表達也引發了網友們的關注。
1. 「快點、快點」VS 「還要多久」
十個孩子九個磨蹭,因此催孩子快點就成了媽媽們的口頭禪,但相較于語速急切地「快點、快點」,媽媽們不妨試試另一種表達:還要多久?
因為「快點」只會加重孩子的緊張和恐懼,而「還要多久」則給孩子傳遞了一個時間的概念,讓孩子聽到后學會自己控制時間。
2. 「別哭了」VS 「把委屈說出來」
孩子遇事就哭是生活中的常見場景,很多父母對此很不耐煩,于是就會語氣強硬地命令孩子別哭了。
同樣是一個意思,但如果父母換種說法:「寶貝,把委屈說出來」,此時孩子不僅會感受來自爸媽的溫暖,也會將心里話分享給父母,一舉兩得。
3. 「鬧什麼!」VS 「寶貝,控制一下」
小孩子和大人不同,他們還不太能夠克制自己的行為,因此哭鬧起來總是很難停下來。
這時候父母與其命令式地大聲吼孩子,不如嚴肅地告訴孩子:寶貝,我們需要控制一下。
4. 「不行!」VS 「你覺得呢?」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是沒有話語權的,因為他們的思想不夠成熟,做事情很幼稚。
所以在孩子對一件事情提出自己的想法時,大人會習慣性地拒絕:不行!
事實上,孩子年齡雖小,但想法應不應當被忽略,當父母反問孩子「你覺得呢?」時,孩子會有一種被尊重的感覺。
5. 「這有什麼難的」VS 「沒有人一開始就會的」
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在大人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對于孩子來說卻十分困難。
對此,父母的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當我們鄙視地說出「這有什麼難的」,孩子的自信心很快就會被澆滅。
相反,家長的一句「沒有人一開始就會的」則會幫助孩子重塑信心。
6. 「你能不能乖點」VS 「我相信你會改變的」
同樣是希望孩子能夠聽話,媽媽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你能不能乖一點!」語氣氣急敗壞,令人生畏。
對此,當我們用「我相信你會改變的」,效果也會很不一樣,當孩子接受了媽媽的信任,做出改變的幾率就會大很多。
7. 「不準哭」VS 「哭完再說」
千萬不要在孩子哭的時候講道理,下結論,在育兒中,處理任何事情都需要在孩子停止哭泣之后,尤其是孩子用「哭」來威脅家長的時候。
此時家長下達「不準哭」的命令是毫無效果的,因此不妨對孩子表示一切等你哭完再說。
8. 「怕什麼怕」VS 「寶貝,有我在呢」
每個孩子都有膽小的一面,面對孩子的恐懼,家長的怒斥與安撫,對孩子的影響也明顯不同。
「怕什麼怕?」會增加孩子的恐懼,制造焦慮,降低安全感。
「寶貝,有我在呢!」會給予孩子急需的安全感,也會提升親子間的親密度。
9. 「閉嘴」VS 「先安靜下來好嗎?」
當孩子一個勁兒地叨叨,吵得人頭疼欲裂,你會怎麼辦呢?很多媽媽都會忍不住兇出一句:閉嘴!
但優秀的媽媽更擅于這樣和孩子溝通:先安靜下來好嗎?認真的態度,協商的語氣會比命令式的口吻更容易控制孩子。
10. 「沒長耳朵」VS 「我相信你聽得到」
生活中,家長叫孩子,對方卻沒有任何反應,這也是一種常見場景,對此,優秀的家長不會直接去吼孩子「沒長耳朵」,而是用「我相信你聽得到」來應對。
在育兒中,家長們要切忌用語言去貶低、羞辱孩子,這種表達方式除了不尊重人,還很容易被孩子有一學一,之后用到其他的場景中去貶低、羞辱他人。
教育孩子并非易事,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也是家長們「育己」的重要階段,有時候,換種方式說話就會起到完全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孩子時,你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什麼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