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兩人有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脖子上永遠掛著耳機,說不上三句話就能吵翻天,還在讀中學就開始抽煙、早戀,甚至夜不歸宿……
在同一所學校當老師的媽媽,和開出租車的爸爸為女兒操碎了心,小到上學坐什麼交通工具、單元測驗考了多少分,大到偷翻書包發現一根香煙,連十幾年后要不要出國留學都考慮周全,事無巨細。
古語云父母愛子,才為之計深遠,可這,真的是愛嗎?
當孩子不符合爸媽要求時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劇里另外一對母子,段迎九和陳星。
作為專案組副組長,段迎九一心撲在工作上,連婚禮都遲到。如今已在讀初三的兒子陳星,基本也是老公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帶大的。
如果「缺席」還可以說是因為工作分身乏術而造成的遺憾,那也有一些生疏和矛盾,是本可以避免的——發現兒子被小混混霸凌時,段迎九選擇了先「羞辱」兒子。
飯桌上的談話,好像是在刑訊室里逼問犯人:
「錢包丟哪了?」
「你為什麼要騙錢!」
「騙來的錢干什麼用了,我必須得知道!」
兒子支支吾吾地不說話,又有一些逃避,微微別過頭,眉梢嘴角全都向下撇。
職場上颯爽干練,脾氣又火爆的段迎九恨鐵不成鋼:
「你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兒子呢?」
「跟那幾個小痞子在一起的時候,你也這麼慫啊?」
見兒子還是不出聲,她又厲聲道:「說話!」把兒子嚇得一哆嗦。后來說到「不給錢他們就打我」,段迎九忍不住動手戳兒子腦袋:「打你這了?」又站起身,質問兒子為什麼不還手。
一邊問,一邊又接著戳肩膀、胳膊,最后更是用手指著兒子的臉說:「你看看你現在這個樣,從上到下,哪一點像我兒子?你怎麼那麼慫啊!」
這個畫面大概也是十幾年來母子關系的高度濃縮,母親步步緊逼,兒子連連后退。
沒有理解、沒有平等溝通,只剩「理所應當」:因為你是我段迎九的兒子,所以你就應該像我一樣利落勇敢大無畏,而不是被欺負了都不敢打回去。
在這個話語邏輯里,陳星的自主意識被忽略,他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取而代之的身份是媽媽段迎九的「附屬物」,滿足媽媽的期待和要求才是他的第一要務,否則就是打罵、否定,甚至羞辱。
「因為我們是你爸你媽,所以你就得符合我們的期望和要求。」
這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不是兩個「獨立人」之間應有的關系。
「乖孩子」和「無條件支持」
或許有人想說,前文這兩個孩子本就屬于「問題學生」,那符合父母期待的「乖」孩子又如何呢?
講一個故事:
她5歲時,已經被媽媽認定是個「聰明人」,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曠日持久的「魔鬼訓練」后,她展現出早慧的一面,媽媽不滿足于小孩子的卡通畫,開始給她看三毛、劉墉、卡夫卡……
7歲的時候,媽媽又把筆和紙塞給她,指著某個格子說:「在我回來之前,一定要寫到這兒哦。」
后來媽媽想給她出本書,就騙她說:「每個小孩到小學畢業都要出版一本書,是國家政府規定的。
」
她從不拒絕,媽媽提出要求,她就盡力做到。先是學著遠離冬日里溫暖的被窩,又開始強迫自己握筆寫個不停,稚嫩的小手生出一層層老繭。
她就是青年作家蔣方舟,9歲出書,16歲當選中國少年作家學會主席,19歲給《新周刊》供稿,三年后從清華大學畢業,出任《新周刊》副主編……
接連出了兩三本書后,媽媽也出了本《蔣方舟的作文革命》,宣傳語是「對一個寫作天才成功之路的智慧解讀」,主要內容就是媽媽如何培養女兒,在她眼里,女兒幾乎沒有出現過寫作的困難。
這個時期的蔣方舟,還是一個符合媽媽期待的「乖孩子」。她大概還覺得今日諸多成就,離不開媽媽的「嚴格培養」,殊不知,「母慈女孝」只不過因為她還沒有表現出對媽媽意志的不順從。
美好表象下有洶涌暗流,一旦蔣方舟發展出獨立的自我,一旦母女兩個人的意愿產生分歧,矛盾就會大爆發。
讀高中時又出了兩本書的蔣方舟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快樂,她沒有朋友,和同學的關系也總是處理不好,媽媽說:「快樂不重要,把事做成才重要。」母女倆大吵一架。
后來上了大學,遠在千里之外,媽媽每天仍要跟她打兩到三個小時的視訊電話,畢業后搬到一起時又插手女兒的社交活動,連手機的群消息、朋友圈也要一一查看。
在這段時間里,蔣方舟沒有再寫過任何小說,她說:「你永遠都與生活絕緣,永遠無法投入地去生活,我甚至都覺得這是不是一種宿命。
」
什麼宿命?是經由媽媽來到這個世界,就要一輩子受媽媽的束縛嗎?
蔣方舟在《圓桌派》中如是說
在這種宿命里,孩子首先會進行自我閹割,用失去自我的聽話,去換取父母的認可,從而在父母擁有絕對權威的環境里,讓自己存活下來。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生物趨利避害的本能,卻也會讓孩子漸漸養成「討好」別人的習慣。
知乎用戶@簡里里說,「面前有刺眼光芒,自己卻陷入陰影,在眾目睽睽之下憑空消失。」
為人父母,對孩子有期待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聰明、有出息,不一而足,但我們如何處理這份期待,是心里盤算但從不說出口,還是悄悄引導潤物無聲,抑或是耳提面命必須實現?
這其中的本質差別是,父母到底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還是一個歸己所有的「附屬物」。
溺愛的本質是成年人愛自己
世俗評價里,「特別乖」和「特別不乖」的孩子都有可能是在不經意間做了父母的「附屬物」,除此以外,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附屬物的第三種表現是,溺愛。
一檔真人秀節目里曾有這樣一位媽媽,堪稱典型:
每天五點起床給孩子做早飯,因為孩子不喜歡吃山藥,就搗成糊糊、榨汁、兌水;
等到孩子起床洗漱,她又怕孩子會把漱口水喝下去,于是親自幫他刷牙,孩子張嘴站著就好;
吃營養膠囊時,也是媽媽掰好以后直接送進孩子嘴里……
辛苦嗎?確實辛苦,但恕我直言,媽媽做的這一切,不過是在感動自己。
尹建莉老師說溺愛的本質是成年人愛自己,媽媽把自己內心那個缺愛的小孩投射到兒子身上,自己小時候沒得到的,現在一股腦塞給兒子,完全不顧他是否需要、是否想要。
看上去是「無條件的愛」,其實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光明正大滿足自己,而孩子真正的選擇和需求,全都被拒絕、被忽視。長此以往,孩子會分不清愛和控制,感覺到窒息。
而節目中的這個兒子,一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摔筷子、扔碗,出去玩時,因為媽媽不同意走那條風比較大的路,他就立即開始耍脾氣。
不明就里的人或許會覺得是孩子有問題,在無理取鬧。
其實,真該為孩子的「不聽話」慶幸!說明孩子的自主意識還沒有被完全抹殺!等到孩子連玩玩具、看動畫片都「聽媽媽的話」時,那才是真正的可悲……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尹建莉
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永遠讓TA做自己,也永遠讓孩子與我們在一起時最放得開、最舒服。
被愛和自由填滿的靈魂,這一生才不會空虛潦草。
父母能給孩子的寶物
不是控制、溺愛
而是尊重、自由
智慧的愛,才不會折斷孩子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