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一出生開始,便要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面孔。
從孩童時期的親人、玩伴,到學生時期的同學、朋友,再到成年后面對的愛人。
這個世界上的人千千萬萬,而我們能相識相知的卻并不多,珍惜眼前人,莫負心中情。
當然,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熟知人心,總會有一個經歷和學習的過程,也總會碰壁。
我們會在朋友面前犯錯,也會在面對矛盾時束手無策,甚至還會與本能成為朋友的人反目成仇。
人性復雜,與人相處,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沒有人敢說自己完全看透了人性,只能不斷學習進步。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寫:
人際關系這一門科學永遠沒有學成畢業的一日,每天都投身于砂石中,緩緩磨動,皮破血流之余所積得的寶貴經驗,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圓滑。
成年人的相處不比學生時代的相處,學生時代的友情來得干脆而又熱烈,甚至于兩個人的感情還在矛盾中變得更加堅固。
而那個時候的愛情亦是純潔而樸素的,隨著環境的不同,這些本該簡單的情感也將變得復雜。
如今社會,人人都帶著面具生存,都想展示自己包容大度的一面,對方只會跟你暗自較勁,喜怒不形于色。
若想跟人好好相處,就要懂得與人相處的最佳方式:間歇性冷漠。
只有親人與愛人才是親密無間的,什麼事都不會藏著掖著,而對于普通朋友,要懂得保持距離感。
不要覺得對方給你的反饋很好,那就肆無忌憚地與人相處,包括情緒的釋放以及過于主動熱情等等。
距離產生美,雙方要尋找一個合適的距離去相處,不能太過激進,也不能太過冷漠。
首先要做的,就是給對方留足空間,不能光以自我為中心,什麼事都想當然地要求對方或者說安排對方,要學會換位思考。
朋友之間能做的正事并不是很多,而有的人覺得要跟對方打好關系就要多多相處,于是各種請吃飯喝酒等等。
每個人的時間空間都是有限的,而能分出來面對朋友的也只是一小部分,我們自己也是如此。
當你與對方的相處時間超過了這一小部分,那麼對方就會感到厭煩,然而對于你的「熱情」別人又不好拒絕,時間長了只會讓別人慢慢遠離你。
要知道,對于普通朋友來說,距離不會淡化感情。
要與人打好關系,就要在感情和物質上雙重付出,要用物質承載感情,以感情打動人心,最重要的是與別人交好的那份真誠。
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與人相處也要將自己的熱情用在關鍵的地方,一來不能白白浪費自己的熱情,二來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不拖泥帶水也不虛情假意。
何謂關鍵之處,簡單來說也就是別人需要的時候。
比如遇到麻煩事、心情煩悶的時候,這時候若是有人能站出來幫助他,他將會成倍地感激,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比得上平常時期的各種請客吃飯。
每個人都會被生活擊垮,沒有人能在這復雜的社會中毫發無損。
真正的朋友應該為對方排憂解難,雙方將優勢綜合起來彌補劣勢,共同抵抗生活里的壓力。
這就是一份莫大的真誠,我想跟你好好相處,虛情假意的人往往看到別人落魄了就「明哲保身」 ,這樣的人永遠都無法打好人際關系。
所謂間歇冷漠,也就是適當地保持距離,不能刻意地去冷漠別人,否則對方可能會感到莫名其妙。
這種距離感要因人而異,不能說跟所有人相處都保持固定模式,要學會變通。
人的感情跟隨其性格與情緒,對方如果表現得熱烈一些,那麼我們的「冷漠」也就要少一些,要在初期就奠定感情基礎。
同樣的,若是對方表現得比較「排外」,我們就不能過多地打擾,這種排斥心理很可能就來自于過分地打擾。
與這種人相處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但要在關鍵的時候予以關心和支持,總的來說就是體現自我價值。
有的人不喜歡處理繁雜的人際關系,并不是說這種人就不會交朋友,而是這類人身邊只有知己和「認識的人」。
要與這種人打好關系,就要適時地拿出誠意,不能刻意地逢迎,而要讓對方感受到你作為朋友的價值。
當然,朋友之間的價值是相互體現的,只要對方不忘恩負義,我們的付出總會有回報。
人情世故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理論上來說這些道理永遠都講不完。
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經歷和實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處事模式,以自身性格為中心打造個人的交際圈,而不是逢迎所有人,那樣只會讓你過得焦頭爛額。
與人相處很簡單,只需要真誠、熱情,與人相處又很難,需要揣摩別人的心思,需要制造一些善意的謊言。
性格是可以相互認同的,好比三觀相合的兩個人甚至不需要多少時間去相處就能成為摯友,朋友之間重在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