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需要費很大的精力。
不過,一個孩子變壞,卻往往可能只是因為一句話。
筆者了解到一位少年,他本來應該有著光明的未來,但是現在卻成為少年犯,他沉默寡言,沒有一絲少年人的朝氣。
而,當其父親來看望他,開口說「抱歉」時,少年帶著淚花的臉,充滿了痛苦的神色,對父親喊道:
「這不就是你想要看到的嗎?」
「從小到大,你每天都說我沒出息,是你把我變成這個樣子的!」
經過了解才知道,因為父親火爆的脾氣,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強硬的手段,而且經常貶低少年。
「我怎麼生了你!」
一語成讖,可能父親為了讓少年更加努力,卻沒有想到這個不好的話語,卻給少年帶了難以忘卻的痛。
其實,這個少年經歷的情況,并不是個例,有接近40%的少年或少女,也是因為父母消極和負面的話,走上了歧路的。
不但孩子們失去了光明的未來,整個家庭也因此走向了下坡路,跟有人表示是父母害了他們的孩子。
預言有時候真的會實現,不經意間的話語,會帶來無法預想的后果。
「自證預言」,是心理學上一種神奇的現象。
就像開頭那個少年的父親一樣,長期的消極暗示,會讓孩子陷入負面的情緒,根據負面評價判定自己,并據此行事,一個好孩子,慢慢就真的成為父親口中的「壞孩子」。
一個孩子變壞,卻往往可能只是因為一句話。
經常被暗示的孩子,大腦會發生驚人變化
經常被暗示的孩子,不僅心理和情緒受到影響,大腦也會發生驚人變化。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不良的言語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信息的區域),海馬回(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接收太多負面情緒和言語的人,其海馬體和胼胝體的體積會明顯縮減,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都會下降,智商會受到直接影響!
這些孩子,長大后言語智商平均只有112分,比那些沒有遭受言語暴力的孩子低了12分而且,他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欲望,會明顯下降。
腦科學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長期大叫的環境中,孩子大腦中的
杏仁核會被不斷刺激。
杏仁核,主要是負責處理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的。
在情緒打擊下,大腦被激活的區域
孩子們會把這些傷一直記在心里,成為一生的陰影。
拒絕輸出消極,用積極的言語教育孩子
就像每天對自己說一聲「我真棒」,可以增加自信,同樣對孩子說積極的話,也可以潛移默化讓孩子變得更好。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權威性謊言」實驗。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去了一所普通中學,隨機劃出了18個名字,對老師說:「這些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
沒想到,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
那18個被選中的學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而且,他們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接受「優秀」暗示的學生,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于是用優秀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就真的變優秀了。
這,就是積極暗示的力量!
羅森塔爾得出結論:
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簽后,他就很容易接受這種心理暗示,從而朝著標簽所指向的方向偏轉。
這給了父母一個啟發: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孩子按照期望的方向努力。
具體怎麼做呢?
✔️ 不要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你不聰明」
「你不努力」
「你看隔壁家的小明,比你強多了」
如果負面的評價多了,孩子就會慢慢認為自己就是不聰明、不努力的人了。
✔️ 用積極語言代替消極語言
把「快一點」,改成「5分鐘后出發」;
把「你能不能乖一點」,改成「我知道你會改變的」;
把「別鬧了」,改成「稍微控制一下」;
把「這有什麼難的」,改成「沒有誰一次就會成功」;
把「你肯定做不好的」,改成「我們試試看吧」。
當我們不斷重復積極的語言,孩子也會收到積極的提醒,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行動。
✔️ 多看孩子的優點
✔️ 給出明確的指令
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并不是疊不好被子,而是父母沒有做出明確的指令。
孩子太小,并不明白「疊好被子」的籠統概念,如果像案例中的母親一樣,只要把床單都改成格子的,再告訴孩子「按照線來折疊」,孩子就很明白了,而且還能做到很好。
因此,生活中,不要上來就批評孩子沒做好,而是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對方是不是沒理解,發現了這個問題,那就去掉難點,給出更簡單易懂的指令。
作家哈尼·魯賓說過一段名言:
「小心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
小心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
小心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
小心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
希望每個家長了解語言的力量,摒棄消極和負面,采用積極的態度,相信孩子會變化,那麼,他就真的會變好。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