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總是陰差陽錯,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不好不壞的人,然后結婚生子。
在不好不壞的年紀,遇到最好的人,卻不能成婚,只能天天思念,還不能把相思之苦告訴任何人。
明明知道沒有結果,偏偏放不下,還會忍不住要聯系,期待能夠有奇跡發生,得到成全。
其實,相愛之后的幸福結局,是有很多種的,真的不能在一種結局里消耗自己。
「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如果你愛上一個有家庭的人,給自己留下退路,是最大的聰明。
01
理智的頭腦:多角度分析,做出關系的決斷。
既然相愛了,也無法做夫妻,那麼以后兩個人是什麼關系呢?
做知己、陌路人、普通朋友、微信好友、仇人,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你不能含糊,總得選擇一種相處的模式,避免陷入糾纏不清、自欺欺人的狀態。
上世紀初,有一個叫潘玉良的女人,父母過世后,她被賣入了妓院。
生活在紅塵里,但是她一心要成家立業。
蕪湖海關監督潘贊化動了惻隱之心,把潘玉良贖出來,準備送她回老家。
潘玉良想了很久,說:「老家的人,把我賣了,若是我回去,不是給他們再賣一次?我要做你的伴侶,不求名分。 」
後來,潘玉良做了潘贊化的妾,還成為了畫家,也算是人生有了歸宿。
現在的制度下,誰都不能有三妻四妾,但是變通關系,還是可以的。
愛情里,總有一個主角和一個配角,累的永遠是主角,傷的永遠是配角。
不做愛情的配角,而是做主角——主動抓住什麼,放棄什麼,改變什麼,那就能讓你擺脫困擾了。
成、不成,都沒有關系,你已經掌控住了局面。余生的幸福,你可以對另一個人求,而過去愛過的人,變成了路上的插曲,就好像看風景的時候,偶遇了一朵野花,一片草地。
02
獨立的勇氣:狠心逼自己放手,你就回到從前了。
你沒有認識他之前,你是獨立的人;放開他的手,你還是獨立的人。
也就是說,你放手了,其實是回到了原點而已,哪有什麼天崩地裂的事情呢?
明代作家馮夢龍,年少的時候,愛上了歌妓侯慧卿。
就在感情越來越深的時候,侯慧卿一轉身就嫁給了別人。因為當年的馮夢龍,家境一般,無法支撐起「幸福」。
失去了心愛的人,馮夢龍并沒有沉淪下去,而是努力寫書,參與科考。
他寫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等,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為什麼 很多人不能放手呢?因為害怕自己回到從前,不愿意接受孤獨的結局。卻沒有看到錯愛的本質。
楊絳在《洗澡》里寫了這樣一段話:「愛情是不由自主的,得來容易就看得容易,沒得到的,或者得不到的,才覺得稀罕珍貴。」
人的思維很奇怪,越是得不到,越有吸引力,讓自己欲罷不能。從而迷失自己的方向。
人是需要自渡的,任何時候,都要做好一個人走路的準備。
很喜歡一句話:「不是沒有你,就不活了,而是有了你,會活得更好。」
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你會活得更好,僅此而已。若是失去了這樣的愛,你還可以活下去,若干年之后,另一段愛情,會自然浮現。
獨自走路,終點站不是「孤獨終老」,而是「牽手另一個人」,人生路上也有了「選擇權、被選擇的可能性」。
逼自己一次,把對方無視,痛苦是一時的,幸福是一世的。
03
幫你的父母:適當傾訴和溝通,提升情感認知。
很多人,一旦愛上了有家庭的人,不知道如何取舍,就找哥們、閨蜜求助。
可悲的是,很多哥們、閨蜜不會真心幫助,而是暗地里笑話你。最可悲的是,有人借題發揮,讓你借酒澆愁,算計你。
愛情導師涂磊講過一個故事。
一個女子和丈夫鬧失婚,閨蜜知道后,勸她失婚。
女子失婚了,才發現自己放不下前夫,嘴上嘮叨:「我還愛著他!我對他還有感情!」
有人感慨,「防火防盜防閨蜜」。
為什麼我們總是舍近求遠呢?不能相信家里的人呢?
最愛我們的人,最能容納我們的人,就是父母。并且,父母是過來人,對感情的認知多一些。
哪怕你出丑了,父母也不會笑話你,而是想辦法幫你。
找閨蜜,往往會讓你從火坑,跳到水坑。火是滅了,人也受傷了。
找父母,不一定會懂你,起碼是「保險」的,人生會得到保護。父母的家庭,是你受傷之后,最好的港灣。
當然,「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看清了感情之后,決定權還在你身上。也相信你,在父母的幫助之下,會有對的選擇。
04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里寫道:「結婚與戀愛毫無關系,人們老以為戀愛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結婚,卻不知結婚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結婚,簡單得很。愛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戀愛了,卻無緣婚姻;結婚了,卻不能好好相愛。
人生路上,太多的無奈,并且誰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冒出一系列的痛苦。
別擔心,隨時留好退路,不讓自己進入逼仄的死角,總會有幸福的。
學會旁觀、果斷放手、依靠父母,每一條路,都會讓你豁然開朗。
幸福不幸福,是兩個人的事情,但最終,還得靠自己。
人生是一個過程,愛是一段插曲,看透了,灑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