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的「疾風驟雨」
需要爸爸的耐心陪伴來安撫緩和
李玫瑾教授在《孩子成長公開課》節目中,講述了一個公安爸爸和叛逆兒子的故事。
這位公安爸爸向李玫瑾教授說:自己是公安,平常很忙,幾乎沒有時間帶孩子。
有的時候,甚至一兩個月不著家,但是兒子卻在這種忙碌和忽視中漸漸長大。
如今孩子16歲,很是叛逆,開始去網咖,晚上不回家,妻子沒辦法,只好告訴他,讓他管教。
但他的方法簡單,回去之后,直接把兒子ㄉㄚ了一頓,可這并不奏效,兒子正是沖動的年紀,自然不服。
后來兩父子也發生了不愉快,爸爸采取的方式依然是ㄉㄚ,兒子當時并沒有明顯的反抗,但心里卻「記恨」上了爸爸。
偶然有一天,這位爸爸在家里翻相冊時,就看到家里的照片,只要有他的合影,都被兒子給劃破了。
他有些震驚,不敢相信這是兒子的「杰作」,可事實逼得他不得不承認。
李玫瑾教授聽完后建議他:和領導說說家里的情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周末盡量別加班,帶孩子出去玩。
無論是打籃球、排球還是其他活動,不拘什麼形式,擅長什麼就陪孩子玩什麼。
然后這位公安爸爸回去照做,兩父子在玩的過程中,感情越來越好,心理距離越來越近,嫌隙也漸漸消弭。
最終兒子打開心結和爸爸談心,表示對父母的理解和體諒,性格也由冷傲沖動變得溫暖和緩,不再那麼堅硬。
雖然陪伴的時間并不那麼充裕,但在這個過程中,彼此的裂痕得到修復,才有了后來的順暢溝通和教育引導。
確實如李玫瑾教授所說:「教育孩子一定要情感在前,管教在后。」
孩子6歲之前,離不開媽媽的愛護,媽媽就需要多花時間照顧;但青春期的孩子站在成人的臨界點上,少不了父親的正確引導,就需要父親多花時間陪伴。
對于叛逆期的孩子,要少說教,多行動,以有效陪伴來修補情感,拉近親子距離,再進行教育引導。
更何況16歲正是孩子青春期的「疾風驟雨」,沖動和易怒并存,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足夠的耐心和愛來安撫緩和,讓孩子不必那麼焦慮、惶恐不安。
而爸爸耐心陪伴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會孩子如何做好一個成年人,更重要的是對孩子溫潤性格的培養和人格健全的塑造。
爸爸對于青春期的孩子
作用如此巨大
在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談到青春期時,表示父親要扮演一個非常重要且艱難的角色。
首先,對于男孩,爸爸教育和媽媽教育區別很大。
媽媽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從情感以及對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方面來進行教育。
比如:媽媽會要求兒子少花錢,減少外出,少玩游戲,因為家里還有妹妹需要她照顧,她渴望兒子能夠減少她管教的精力。
如若有客人來家里,她希望孩子能夠關閉電腦,過來給客人打招呼。
因為這不僅是一種基本的禮貌,也是孩子和家人、親戚朋友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
媽媽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從人際關系、同理心方面,來幫助兒子與家人和他人之間建立情感鏈接,給予的是理解、換位思考與情感輸出。
而爸爸則不同,對于孩子沒有關電腦這件事,爸爸一上來,并不是進行所謂的情感罵以及道德譴責,而是和兒子一起建立玩游戲的規則:
「要設定規矩,每天可以玩多少時間的電腦,必須有一個限度。」
爸爸在與孩子交流陪伴的過程中,用理性、邏輯、理念和分析,幫助孩子建立理性思維;用紀律來約束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規則與界限感。
而研究也表明:當父親嘗試向孩子解釋規則,而不僅僅是懲罰時,對孩子的行為約束會更加有效。
此外,父親對于青春期女孩的陪伴也至關重要。
青春期父愛缺席的女孩,在生理上更容易早熟,也更容易早戀。
但更為驚人的是,與經常和父親一起生活、家庭完整、童年幸福快樂的女孩相比,父愛缺席的女孩青春期會提前。
因為缺少父親的保護,她們會早早地自動建立起對外界的防衛機制,所以父愛匱乏的孩子比父愛充裕的孩子,青春期提前6個月到一年。
父愛的缺席,一直是許多孩子內心的隱痛,也是不少孩子生命中的一種遺憾。
但沒想到,在孩子青春期,爸爸的這個角色會發揮出如此巨大的作用。
所以,如果您愛孩子,想要孩子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穩定的情緒、理性的思維和堅強的意志,就請在孩子青春期多花時間參與他的生活,與孩子一起經歷成長。
如何應對孩子青春的叛逆期
就讓爸爸多陪陪他吧
不少父母總是下意識認為孩子步入青春期,算起來也是一個「小大人」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不知不覺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和陪伴。
但其實這是父母的一個認知「誤區」。
正如全球青少年勵志專家喬希普西在《解碼青春期》所說的那樣:「青少年比看起來更需要你。」
青春期的「小大人」,不僅需要媽媽的陪伴,也需要爸爸的陪伴。
更需要爸爸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耐心「解碼」。
那麼,爸爸如何陪伴,才能解碼青春期孩子的「隱秘」 ,突破與青春期孩子和諧相處的層層「壁壘」呢?
1. 時間上:多了解孩子的好與壞、希望和恐懼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隱秘角落,也有了自己的焦慮感性區。
很多時候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尤其不愿和爸爸有過多的語言交流和行為接觸,所以大部分孩子內心相對比較封閉。
這個時候,作為爸爸,不能因為孩子的孤僻和隱蔽而退縮,需要多花時間從一些小細節著手。
耐心去了解孩子對世界和周圍人的看法,窺視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理解的好與壞,以及孩子對于未來的希望和未知的恐懼,以此來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和糾偏。
2. 情緒上:少一些情感忽視,細心問一問、探一探
《家有兒女》的夏東海,他不僅是別人羨慕的好丈夫,更是一個對孩子的情緒都關注到位的好爸爸。
他們家庭組建特殊,可他并沒有因此而忽視每一個孩子的情緒,看不到每一個孩子內心的點。
因為劉星是他的繼子,他擔心劉星不能發自內心接受自己。
所以,他就去問劉星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爸爸,他好往這方面靠攏。
知道劉星要開家長會,他自告奮勇去參加,還喜滋滋地表示:「我一出現,就等于向同學和老師宣布,劉星有一個新爸爸了,那個人就是我。」
他竭力想要做劉星的好爸爸,所以才會如此大費周章,去問、去探、去了解劉星心中所想和學習情況,以此來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他努力最終也沒有被辜負,劉星后來從心理上認可他,和他的關系比和媽媽劉梅還好。
3. 學習上:與孩子同頻成長,做孩子理性思維的引導者
別因為孩子的成長,反而停止自己前進的腳步。
只有與孩子保持同頻共振,多多參與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自己才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伙伴」。
孩子才愿意和爸爸一起進行深度的思維交流,而不是爸爸望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無能為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理性思維會得到進一步地錘煉和升華。
爸爸更有責任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母性之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遞減趨勢,而對于父性之愛卻呈遞增趨勢。
嬰幼兒階段:母性之愛80%,父性之愛20%;
小學低年級:母性之愛70%,父性之愛30%;
小學中年級:母性之愛60%,父性之愛40%;
小學高年級:母性之愛50%,父性之愛50%;
初高中階段:母性之愛40%;父性之愛60%。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于母愛的需求不再像小時候那般渴望,反而對于父愛有了更深的情感依附。
父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凸顯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青春期,孩子對于父愛的需要比重已經過半。
爸爸更有責任陪伴孩子順利度過「兵荒馬亂」的青春期,安撫孩子內心的焦灼和不安,讓孩子在挫折中得到歷練,在苦痛得以蛻變成長。
有研究發現:爸爸陪伴長大的孩子,能更好地承受挫折和壓力,更善于解決問題,并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和沖動。
所以,請各位爸爸們,在孩子青春期多陪陪孩子,因為陪伴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給孩子完整的愛與時光,更在于可以充盈孩子的內心,豐富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