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天津,一位爸爸發視訊分享了和女兒的一段對話,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
視訊中的小女孩雖然掛著眼淚委屈巴巴,但她有理有據、思維清晰的辯駁,卻讓很多被大道理PUA過的孩子暗爽,也給很多父母好好上了一課……
1、
小孩子的邏輯,最清晰干凈
對話大概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發生的:
上小學的女兒,在寫完作業做完自己的事情后想玩一會兒,爸爸似乎是覺得女兒太貪玩了,于是開始絮絮叨叨講大道理。
本來已經過完很努力的一天了,好不容易能放松一下的女兒繃不住了,跟爸爸哭訴起了自己的委屈。
雖然處于情緒崩潰中,但小姑娘還是很有禮貌,尊敬地請爸爸回答自己一個問題:
「你說我是哪里對你不好?」
「還是我哪里差?」
「還是我哪里不行?」
「你說,我可以改!」
爸爸說不出來女兒有哪里不好,其實我們知道,就算哪里沒做好,也不是什麼問題。
出于好奇,我特意去翻了翻這位爸爸以往發的一些父女相處的日常視訊,發現他的女兒很懂事勤奮,會心疼大人也很惹人心疼。
雖然我不覺得孩子過于完美、懂事是什麼好事,但要說這樣一個孩子哪里做的不好,還真是有點兒雞蛋里挑骨頭。
視訊里,女兒接著哭訴道:
「但是我有自由的時間啊,我不能沒有自由啊!」
「我不能光學習啊,學習必須勞逸結合啊!」
「我作業寫完了,我把我自己的事情干完了,我玩一會兒,有問題嗎?」
沒錯,再懂事努力的孩子也是人,不是學習機器,更不是奴隸,自由是基本人權。
更何況,孩子都已經自覺主動完成作業了,想玩一會兒,為啥連這樣都不行呢?
爸爸也知道這沒毛病,終于松口了:
「行,你可以玩一會兒,但不能玩太久。」
等等,這話咋聽著那麼來氣,好像玩不是孩子的權利,而是家長對孩子的施舍一般;還散發著一股濃濃的不信任:「我要是不管著你,你就會無節制地玩下去。」
果不其然,視訊里女兒也很氣:
「我9點就睡了呀!我還能玩到半夜?」
「你說我玩到過半夜嗎?」
爸爸想了想,好像確實沒有,但接下來說出的話依舊火上澆油,沒有任何共情安慰:
「看你最近表現挺好,那就允許你再(玩一會兒)……」
這拱火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女兒打斷了:
「還看我最近呢?我每天都表現很好!」
爸爸無從反駁,就繼續條件疊加:
「那你能繼續堅持下去才是真正的好。」
「我也不是要求你如何如何……」
語氣雖然平靜溫和,但聽到他這話的我就是感到一陣窒息,忍不住掐人中,這和直接說「我覺得你不夠好」有什麼區別?
女兒接下來的反駁和我想說的話一模一樣:
「還如何如何呢,你要是這樣要求,機器人都忙不過來,我長八只手都忙不過來!」
「還說你給我的壓力少,真行,有本事你試試我這個壓力!」
「我可以自己寫作業,自己可以睡覺,我自己可以照顧自己……我要是自己能做到獨立、自己生活的話,難道我還需要你嗎?我還需要和你生活在一起嗎?」
最后,女兒霸氣正告父親:
「請珍惜我們孩子的兒童時光!」
視訊到此結束,我的第一感覺和許多人一樣:這孩子比爸爸思想更成熟、邊界更清晰。
然后就是疑惑和無奈了。
2、
為啥就是不讓孩子玩?
首先,疑惑啥呢?
這場對話的起因往簡單了說,就是一個「玩」字。
但孩子用事實說話,有理有據的辯駁,顯然沒有「叫醒」爸爸。
發視訊的爸爸被女兒「教育」后,不知道是為了帶話題還是真的不明白自己哪里說的不對,在評論區留下了一個問題:
「我要求她有時間多學習少玩,錯了嗎?」
言外之意就是:學習是好的,玩是不好的,玩物=喪志。
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不愿意孩子玩的家長朋友,總覺得別人家孩子在學習,自己家孩子貪玩,差距就是這麼拉開的。
但事實是:
不讓孩子玩好,也別指望孩子能學好;
想讓孩子變傻變笨,就剝奪TA玩耍的時間!
許多心理學研究證明,「會玩」對孩子的智力、創造力等各項能力發展有莫大的好處——
比如孩子興致勃勃去撿樹葉,就是一個鍛煉自己手指精細程度、協調手眼配合、豐富邏輯判斷能力的過程,其收獲遠比給孩子讀一些「這是我的手,有五根手指」之類的繪本要大得多。
馬云也曾在一次演講中發表過類似觀點,大意是說: 不會玩,沒有真實體驗,只會死記硬背書本知識點的孩子,未來競爭不過機器。
何況,喜歡玩是天性,忍住不玩需要靠意志力,意志力這東西,又非常消耗心理能量。
如果壓縮孩子的玩耍時間,讓孩子經常處于想玩不敢玩、不能玩的狀態,得耗費多少心理能量?孩子又能剩下多少精力投入學習?
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我們很可能收獲一個「玩又不會玩,學又學不好」的孩子。
與其這樣,索性不如讓孩子玩個痛快,獲得滿足后再全身心投入學習。
曾經新聞上就有這麼個「硬核」爸爸,他給孩子提的要求是:
「每天沒玩夠兩個小時,不準寫作業」。
然后這個爸爸真就每天帶孩子出去各種玩,每次都盡興而歸,這個男孩也沒有玩物喪志,成績一直很好。
所以,為啥就是不讓孩子痛快玩呢?
往評論區掃了一眼,哦,原來從小不被允許自由快樂,必須得像苦行僧一樣負重前行的孩子,有那麼多!
3、
當委屈的小孩,
長成了不會愛自己的大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而講道理就是教育者意圖最明顯的表達方式之一。
開頭視訊里的爸爸,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意圖有多明顯,傳遞給孩子的焦慮和不信任有多大。
讓我更無奈的是,評論區站孩子爸爸這邊的也不少。
他們表示這位爸爸說的有道理,給壓力是為了孩子好:
這很能代表一部分典型的自認為「權威」的父母——
在他們眼里,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還多,他們的經驗永遠是有用的。
所以在他們心里,孩子的需求是盲目的、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該有的。
他們不會想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去和孩子溝通,只想通過灌輸來教育孩子,甚至認為自己能跟孩子心平氣和講道理,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
可真是巨大的進步呢,畢竟還有那麼多人,小時候要是敢像視訊里小女孩那樣跟父母說話,拒絕被灌輸,那就等著被拖鞋底或者巴掌伺候吧:
可溫柔刀就不是刀了嗎?
大人用溫和而不是暴力的方式做不顧孩子意愿的事,孩子就得老老實實接受嗎?
那些站爸爸的大人,也都曾是想玩個痛快的孩子,也討厭、害怕過父母那些不請自來、令人掃興的「學習道理」。
只不過在長年累月的入侵絞殺下,或屈服于暴力,或扛不住「為你好」式的情感綁架,漸漸放棄了個人意志和自我邊界,為了在這種環境中生存下去,也自我催眠:
「能吃苦是好的,訴苦是不對的。」
「努力學習才是好事,玩只會壞事。」
就這樣長成了不允許自己快樂的大人、不允許孩子快樂的父母……
多可怕的創傷代際傳承!
4、
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尹建莉老師曾說:
「一個孩子好不好,其實跟家長的愿望沒太大關系。」
我的理解是:家長表現出的控制意圖越明顯,收到的教育效果越打折扣,甚至是反教育的。
好的教育,都是有心但無痕的。
怎樣才能做到無痕呢?不妨先回到關注自己的內心開始。
有句話說得好:你和任何人的關系,其實都是你和自己關系的映射。
一個不敢放任孩子痛快玩、抗拒孩子訴苦、不允許孩子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父母,內心對自己的捆綁、要求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己也是活得如此辛苦。
我們可以先關心自身,問問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對自己如此殘忍的?
而一個人和自己的關系,與原生家庭、童年經歷密切相關。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就曾分析過童年對一生的影響:
「成年人在遇到問題時,首先出現的行動和思維會受童年經歷的影響,這種影響被稱為‘圓體旋轉’。」
也就是說:
成年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圍繞童年的生活旋轉的,有些人的一生,可能只是童年經歷的不斷重復。
我們也許都被長輩們抱殘守缺的「大道理」鞭笞過童真,就更該明白孩子不需要如此痛苦的童年。
看見當下這個孩子的真實需要,就像看見過去那個不被理解、尊重的自己;
滿足、照顧好眼前這個真實的孩子,也就解救了我們自己內心那個被束縛的匱乏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