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孩子之間發展水平的高低,在本質上是源于家長教育觀的差異。這種教育觀上的差異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01 一般家長的教育觀
在一般家長的眼里,一切都以考試成績為準。這主要表現在,他們衡量孩子的好壞、有沒有發展前景等,都以考試分數的高低為準。
一般家長由于只盯著孩子的考試分數,就特別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更有甚者,他們為了讓孩子拿到高分,從小學一年級起就讓孩子去大量刷題,卻絲毫沒有顧及孩子學習興趣的激發。
更讓人不解的是,哪怕孩子都已經考了99分,在班上第一了,他們都要批評孩子為什麼丟了1分,焦點永遠都在丟失的那一分上面,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也需要得到欣賞和鼓勵。
一般家長因為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 認為讓孩子去做和考試內容無關的事情都是在不務正業,所以他們從來不讓孩子參與家務活、不讓孩子去閱讀課外讀物等等,這不僅導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也因為缺乏閱讀而使得孩子的知識面極窄,小學階段閱讀量不足的問題很快就會在中學階段暴露無遺。
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當然沒有錯,但任何事情包括培養孩子在內都是過猶不及。在孩子分數這件事情上如果過頭了,最后不僅當初想要高分的期望值要落空,而且還可能毀了孩子的未來。
02 有遠見家長的教育觀
在四十多年前,曾經有記者問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
卡皮察是這樣回答的:「是在幼兒園。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當時聚會的諾貝爾獎得主的普遍性看法: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
那些有遠見的家長,更為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而對考試成績看得沒有那麼重。
他們當然不是輕視考試成績,而是知道與小學考試成績相比,更重要的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因為良好習慣一旦抓好了,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變好,而且升到中學之后,會呈現出越學越好、越學越輕松的趨勢。
而與之對比的是,很多孩子在小學成績似乎還可以,但到了國中就開始不行了,這就是因為在小學階段沒有抓好習慣的養成,所謂的好成績基本上是靠刷題刷出來的,等到孩子上了國中,就會出現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習慣沒有養成的問題就會一一暴露出來。
在小學階段的習慣養成重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養成濃厚的閱讀習慣。
孩子要養成濃厚的閱讀習慣,主要是看家長重視不重視以及怎樣的言傳身教。
柳北岸先生有一間書房,墻壁上嵌著上達天花板的書櫥,櫥內密密麻麻地放滿了書。對他來說,一日無書,坐立不安。
他的幾個孩子,分別是藝術圈和教育界的佼佼者,他們都是手不釋卷的愛書人。這份愛書的嗜好,是柳北岸先生當年苦心孤詣又不露痕跡地為他們培養成的。他笑瞇瞇地說:「我買了大量的書,放在地上,任由孩子們看。 他們把書翻得亂七八糟,東南西北丟得鋪天蓋地,我一聲不吭地替他們收拾。隔一段時間,又買進另一批新書,任由他們翻,我從來不逼他們讀,可是,他們見我讀得津津有味,而滿屋子的書又觸手可及,一個個都成了愛書人。」
柳北岸先生不行「言教」,而行「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這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他能培養出幾個熱愛閱讀的優秀孩子的最大秘訣。
讓孩子從小養成濃厚的閱讀習慣,是家長在小學階段的最為重要的任務之一。
二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小學階段要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很多,比如,獨立完成作業、做事不拖拉不磨蹭、復習和預習、勤于思考、工整寫字、積極發言、主動提問題、善于總結經驗、專注學習等等。
孩子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家長想要的考試成績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是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健康的生活習慣關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因而教育部長期以來都是在鼓勵孩子加強運動、增強體質。
在小學階段需要養成的生活習慣包括「物有定位」
的習慣、早睡早起的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的習慣、會幫家里做簡單家務的習慣、個人衛生的習慣等等。生活習慣看似和孩子的學習無關,其實不然,以「物有定位」為例,一個孩子如果不懂得「物有定位」,書桌上亂糟糟的,就算找個橡皮擦都要忙乎半天。這種凌亂的學習環境又怎能給孩子帶來好的學習體驗呢。
四是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運動習慣是每一個孩子都要養成的習慣。孩子如果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能提升運動能力、提高身體素質,還能在運動中鍛煉他們的目標感、專注力和耐力,而這些東西都能遷移到其他領域的學習中。
03 有格局家長的教育觀
有格局的家長在教育孩子上能看得更遠,他們注重打造孩子的大格局,讓孩子能走得更遠,在未來成就更高的境界。
1.培養孩子一顆強大的內心,增強其抗壓和抗挫能力。
2.讓孩子學會遇事不慌亂,能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做出最佳的選擇。
3.厚積薄發,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積累上面,不斷沉淀自己,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
4.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不管是面對什麼問題,都要學會思考,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
結語
在這三種類型家長當中,能讓孩子走得更遠的、達到更高境界的,無疑是有格局的家長,其次就是有遠見的家長,而一般家長所培養的孩子,小學階段可能過得「多姿多彩」,但到了中學之后,就有可能變得「黯然失色」。
可以說,家長的目光是否長遠,決定了孩子在未來能走得多遠、能達到多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