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簡短而真實的紀錄片《十八歲的流水線》,展示了那些不讀書,早早出去打工的孩子,后來都過上了什麼生活。
比起磨破嘴皮地講大道理,不如讓孩子看看社會的殘酷面目,世界的真實模樣,聽聽那些沒有學歷、不讀書的人后悔成什麼樣。
........................................
沒文憑的90后,成為工廠主力:
不愿吃讀書的苦,就吃不盡生活的苦
《18歲的流水線》的導演跟拍了3年,走訪了東莞、惠州等珠三角地區的數家工廠,揭開了流水線上隱秘的一幕。
現如今,90后已經成了工廠的主力,更年輕的95后也不少。
「三樓車間一共有52人,其中有30多人都是90后。
」電子廠主管說,國中畢業,甚至是沒畢業,就來到這里打工的孩子,數不勝數。
97年出生的黑來拉夫已經是工廠十年的老員工了,剛來那會,他才十四、五歲。打工的原因是覺得讀書太苦了,以為打工自由、輕松,就主動輟學來上班。
他對著鏡頭說:「讀書太無聊了。」「我問他們這里好不好玩,他們說好玩,我就來了。」「不想讀書,想出來耍。」「工作了、賺錢了,再拿錢出去耍,沒錢怎麼耍?」
類似這樣的「無知青年」,在工廠里舉目皆是。
他們厭倦了讀書,急于跳出學習的坑。待到進了流水線,才發現打工不僅無聊,更是辛苦、勞累乃至危險的代名詞。
沒有一技之長的人,踏進社會,要想生存下去,就只能靠出賣體力。
在工廠陰暗臟亂的環境下,每天8-12小時,不斷地做著重復的體力勞動,就像沒感情的機器,日日夜夜,單調乏味,看不到未來。
珠三角的工廠,支撐起了全球制造業的半壁江山,但輝煌的戰績背后,是無數個灰頭土臉的廠哥、廠妹的青春和汗水。
一不小心戳傷了、燙傷了、流血了,擦點藥水纏個繃帶,回到崗位繼續干活。
請假會扣錢,遲到會扣錢,曠工會扣錢,每一步都得小心謹慎,否則原本微薄的工資,再被重罰,就所剩無幾了。
加班是常態,只要主管一聲令下,哪怕你精疲力竭,眼睛困得睜不開,肚子餓得咕咕叫,也只能繼續咬牙干多三、四個小時。
你當然也可以拒絕,但在你離開崗位的下一秒,就會有新的勞動力頂替你的崗位。低門檻的流水線工作,永遠不缺工人,但你沒了這個飯碗,卻可能朝不保夕,露宿街頭。
你也沒有任性的資格。沒有人呵護你的小情緒,沒有人照顧你的冷暖,即便無法言說的酸楚幾近泛濫,但為了工資單上的數字,為了活下去,也只能咬緊牙關,繼續堅持。
「富士康詩人」曾經這樣描述流水線上的生活:
這是渺小如螻蟻的流水線工人每日工作的寫照。
從前上學時,覺得學習好累,做題好苦,題目好難。殊不知,再難的數學題都不會比生活這道難題更難。
放棄了學習,也就放棄了對人生的選擇權。
有個廠哥說,自己不肯好好學習,父母總說「書讀不好,就去打工。
」當時覺得不以為然,以為打工代表著沒有作業、考試的壓力,擁有時間和金錢的自由。
但只有當真正獨立面對這個世界時,經歷沒有文化在社會中的碰得遍體鱗傷,體會生活的種種無奈和殘酷,才會知道讀書的苦,已經是最好吃的苦了。
同類型的還有一部紀錄片《打工》,記錄了低學歷流水線工人的心路歷程。這些早早輟學進廠打工的年輕人,在回首往事時都回忍不住后悔:
「上學的時候覺得讀書沒有什麼用,認為現在還不是有大把本科生找不到工作,不如早點輟學掙點錢。結果發現還是掙不到錢,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還是想讀書。」
「后悔」幾乎是所有廠哥、廠妹的共同感觸。后悔沒有好好讀書,后悔沒把書讀下去,后悔放棄了改變人生最好的墊腳石。
當記者問道——「還想不想繼續上學?」
回答幾乎都是肯定的——「如果再給一次機會選擇的話,無論如何也要讀下去。」
后悔,是他們的人生底色
與《18歲的流水線》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里,有這樣一條新聞上了熱搜: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全國考研報考人數高達457萬,較去年增加80萬,同比增長21.22%,再創歷史新高。
一年比一年多的考研的人數,只增不減的考試難度,卻依舊有著大批熱血學子甘愿前仆后繼,拼了命往里沖。
2021年12月18日,上海財經大學圖書館內一位難求,全是考研學子
盡管「學歷貶值」、「讀書無用」的論調喧囂于紙上,但當踏入社會后,你卻會發現最殘酷的現實是:你的學歷,無時無刻不影響你的人生走向。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就曾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過——「多讀一年書到底能帶來多少收入?」
「多上一年學,對一個人日后的收入水平有正向影響,這一影響純粹是由教育帶來的回報。
接受12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的收入增加12%,接受16年教育的人比接受11年教育的人收入高出65%。」
來看看2018年深圳市公布的《學歷工資指導價位》:
研究生(含博士、碩士)學歷工資指導價位平均值為12389元/月;本科學歷工資指導價位平均值為10122元/月;專科學歷工資指導價位平均值為8059元/月;高中學歷工資指導價位平均值為5620元/月;國中及以下學歷工資指導價位平均值為4501元/月。收入和學歷的關系是正相關。
研究生的工資指導價幾乎是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3倍,本科生的工資指導價是國中生的2倍。
可有人偏偏不信「邪」。
2008年的大學聯考,安徽考生徐孟南在大學聯考卷上胡亂寫一通,以0分抗議大學聯考制度。那時年少氣盛的他并不理解,這種自我放棄的行為,會為后來的人生埋下怎樣的惡果。
沒文憑,沒文化,讓驕傲自滿的徐孟南,在社會上屢屢碰壁。做過服務員,進過工廠,流落過街頭,結婚又失婚,最后只能回到農村。
十年后,徐孟南幡然醒悟,又重新拿起了書本,自學參加成人大學聯考。
用他自己的話說:「自己沒有學歷,在工廠把最累最苦的日子都熬過去了,上班已經上夠了,自己想換一個新環境工作,這次提高學歷是為以后找工作做的萬全準備。」
最后通過努力,最終在2017年,他以270分(滿分300)的成績考上了一所大專院校。
提起過往種種,徐孟南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我真的很后悔,如果當時有人勸我,自己也許不會交白卷」。
網上關于「人生十大憾事」的投票中,得票最多的選項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學,以致此生碌碌無為。」
考研名師張雪峰在一次演講時講到:
這段演講的評論中,點贊最高的評論是:「我現在32歲,看這段話,我根本笑不出來。」
「笑不出」的背后,是困在生活的泥潭里,無力自拔的無奈。
《18歲的流水線》影片中,有一句扎心卻現實的旁白:因為沒有一紙文憑,他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回到這里。
沒讀過多少書,也沒有什麼技能,除了基層的流水線工作外,他們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更絕望的是,想走不敢走,想留不甘心,只能陷在這個死循環的困境里,苦苦掙扎。
所有學習上偷過的懶,最后都會變成人生中打臉的巴掌。
讀書不一定可以改變命運,但不讀書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讀書,鋪的是你看世界的路
還記得那個北大畢業卻去賣豬肉的陸步軒嗎?
戴著頂尖學府光環的天之驕子,卻淪為一屆屠夫。巨大的反差成為了眾多媒體爭相報道的「讀書無用」典型代表。
但頂住流言蜚語的陸步軒,堅守著豬肉生意,憑借知識產生財富的《豬肉營銷學》,深耕豬肉行業。
如今,作為「壹號土豬」的聯合創始人,他早已身價過億。「壹號土豬」已經進軍30多個城市,光2018年一年就創下銷售額高達18億元,2019年他更是捐了9億元給母校。
他用親身經歷讓那些堅稱「讀書無用論」的人瞠目結舌,向全世界闡釋了一個道理:不讀書的人賣豬肉,只是買賣。而讀書人賣豬肉,則是學問。
2020年,有媒體做了一張關于00后就業觀的圖解,有一半以上的人向往的職業是網紅、主播。
仿佛這是一件簡單輕松,無需付出太多,就會天上掉餡餅的賺快錢列車,隨隨便便就能坐擁千百萬粉絲,日進斗金,一呼百應。
當他們看到李雪琴靠短視訊在全網爆紅時,以為拍視訊就能火,卻不知道,她是北京大學的高材生,每個搞笑段子背后都離不開知識和思維的助力。
當他們看到李佳琪靠直播賣貨賺得盆缽滿盈時,卻不知道他沒出名前當柜臺服務員辛苦熬了多久,出名后更是365日全年不敢休,只因「怕一休息大家就去看別人的直播間了。」
當他們看到頂級富豪比爾蓋茨輟學后創業成功時,卻不知道他當初考上的是哈佛大學,他的媽媽是IBM的副總裁,他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是站在金字塔上看世界了。
命是弱者借口,運乃強者謙辭。
沒有隨隨便便成功的人生,每一份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千百倍的努力,把某一件事做到了極致,才能達到眾人所看到的「體面而不費力」。
讀書不僅僅是為了一紙文憑,更是在儲備知識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突圍認知,開拓眼界,拓展人脈,積累能量。
孩子,別抱怨讀書苦,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每一本書鋪的都是你看世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