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句俗語,叫「 養兒方知父母恩」,當自己有孩子后,才明白父母當年的不易,因為養孩子真的太難了。
這個難,以前主要集中在吃飽穿暖的物質層面,不讓孩子餓著冷著,就算是成功。
但到了80、90后這一代父母,已經升級到身心的全面教育上來了。
50、60年代的父母管孩子大多很簡單,
不聽話?打;
不好好學習?打;
不吃飯?不存在的,因為根本就吃不飽!
現在的成年人,小時候有幾個沒挨過打?
可如今的小孩,如果還是簡單沿用打罵教育,很容易出現極端情況,先來看幾個真實案例:
成都一名8歲女童因為看電視與家人發生爭執,賭氣從21樓一躍而下;
一位父親在街上教訓責打15歲女兒時,遭女兒結交的社會青年毆打,十多個人拎著鐵棍追到了家門口……
這樣的例子現在真的是太多了,給人們的印象就是:
孩子是玻璃心,罵不得更打不得,吃不得一點苦;
叛逆起來連父母都不認,視生命為兒戲,頭腦一發熱,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
原本天真可愛,善良淳樸的孩子,儼然變成了一個炸藥包。
而引線在哪里,父母們根本不知道!
問題的根源肯定是出在家庭教育上面,可翻開各種教育論著,有推崇懲戒式的,也有反對打罵,要溫柔相處的。
一路看下來,好像都很有道理,弄得父母一臉懵,最后還是按老套路來,問題依舊不斷。
針對這一情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提到了一個概念:
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要不同,絕不能顛倒。
總的來說,就是小時候斗勇,大了就要斗智。
2、從小讓孩子有敬畏心
何為敬畏?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同事,小的時候特頑皮,自然也沒少挨打,他最怕的就是奶奶門后放的一根滕條。
每次只要見奶奶把門關上,露出滕條,他就立刻跪下說奶奶我再也不敢了。
這就是一種敬畏,讓孩子知道怕,他才會收斂。
這其實是一種及時的保護,避免日后闖出連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禍。
現在有很多孩子對父母長輩都不夠尊敬,要錢不給就辱罵,不讓看電視就砸東西……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缺少敬畏之心。
李玫瑾教授說: 「尊敬是建立在畏懼之上的,孩子若不怕你,是不會尊敬你的。」
那這「畏」從哪來?自然是從懲戒的教育中來。
現在有些家庭對孩子太過溺愛,別說打了,幾句重話也不舍不得說,生怕嚇著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
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結果養出個「小霸王」。
孩子小時候犯錯,該打還是要打,不能一味放縱。
但是要有方式方法,而不是亂揍一通,容易把孩子打壞。
首先是告之底線,也就是讓孩子清楚父母動手打人的邊界在哪,一旦越過邊界就要受罰了。
劃出邊界之后,孩子就會自己掂量輕重,而父母也能避免一生氣就打孩子的沖動。
還有就是打的過程,要雷聲大,雨點小。
李玫瑾教授小時候犯了錯,她媽媽要揍她,李玫瑾撒腿就跑,媽媽在后面追了她半個操場,動靜鬧得很大,許多鄰居都出來圍觀。
可是直到回家,媽媽一下也沒打過她。
打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怕,而絕不是為打而打,目地達到了,就不一定要真打,把「樣子」做足就行了。
如果真要打,也要避開孩子的重要部位,比如頭部、腹部,注意下手輕重,孩子認錯了,就及時收手。
3、立規則要趁早
女兒一歲多的時候我帶她逛超市,小家伙看到琳瑯滿目的美食兩眼放光,都想往購物車里放,如果我不同意的話,就坐在地上哭。
起初我不得不滿足她的要求,但后來我開始制定規則:每次買東西,只能二選一,要A就得舍棄B。
剛開始她還不樂意,我也不松口。
后來次數多了,她也就接受了這個規則,現在出去買東西不會多要,也沒再出現撒潑打滾的情況。
父母不要擔心孩子太小不懂道理,其實小孩子是最講理的,只要你提前把規則告之,孩子都是愿意遵守的。
像動畫片看多久、幾點睡覺、吃完飯自己收碗等等,都可以定出具體的規則。
定規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說到做到,起表率作用,答應孩子的就一定要實現,不能騙人,否則孩子也會反過來騙你。
無論是懲戒教育還是立定規則,最好在「兒童叛逆期」之前進行,也就是8歲之前,為什麼越早越好?
李玫瑾教授提到了一個「脫敏教育」的概念:
管教孩子要從小循序漸進,懲戒和規則都不要放松,孩子習慣這種教育方式后,遇事就不容易出現偏激行為。
如果不「脫敏」,小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
等到國中高中了,面對升學壓力,父母突然變得異常嚴苛,孩子就很難適應,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這時候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少年派》和《小歡喜》這兩部劇中都展現了這個問題。
平時不管不問,到了大學聯考這一年,父母展開「批發式」的關愛和管制,導致親子矛盾不斷升級。
所以,8歲之前,對孩子適當行使懲戒教育,甚至打幾下都是可以的。
讓其有敬畏心,遵守規則,也避免了「玻璃心」,這就是「斗勇」,此時孩子小,適應快,也不會記仇。
4、父母也要示弱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父母要改變溝通方式,要學會示弱。
今年4月份,上海一位17歲男孩因為被母親批評了幾句,打開還在行駛的車門,從橋上一躍而下,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令人惋惜。
青春期(指12-18歲)的孩子自尊心較強,聽不得重話,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甚至做出不計后果的事。
所以,這個時候的父母們就不能再簡單沿用以前的方法了,而需學會「斗智」,首先就是改變溝通的方式,話要少說,點到即止。
李玫瑾教授曾說: 「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后,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孩子越大為什麼越煩父母嘮叨?
因為他覺得父母講的那些東西他都懂,聽十多年了,翻來覆去都是些老話,自然不想聽。
要學會「換位式」交流,先表示能體會孩子感受,然后再提出建議,全程沒有批評也不強迫。
比如孩子早戀,父母先夸孩子有喜歡的人或被人喜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接著說下自己當年也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和孩子站在同一陣線,然后再給出建議,孩子自然容易接受。
同一個意思,換個說法,收效會大不同。
作家馬寧曾說:
「真理就像一塊寶石,如果拿起來扔在別人臉上,就會造成傷害;如果加上精美的包裝,誠心誠意地奉上,對方必定會欣然接受。」
青春期的孩子有較強的自尊心,也想突顯自我價值,這個時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示弱是有好處的。
比如讓孩子幫著修下電腦,手機有些功能不會讓孩子教教,家務活請孩子幫幫忙等等,都是很好的一種示弱方式,能讓孩子收獲一定的成就感。
葉圣陶曾說過: 「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這個「得法」就是父母掌握好家庭教育中的「斗智斗勇」,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教育的側重點也要改變。
雖然不容易,但做父母本來就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可是只要基礎打好了,孩子將會受益一生,這難道不值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