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懸疑劇《你安全嗎?》正在熱播,該劇融合了婚戀、職場、教育等社會熱點,引發觀眾的熱議。 其中最讓人共鳴的是,網絡天才少年周游的經歷。
榮梓杉扮演的周游是個電腦天才,無師自通的他,雖然技術一流,卻年少氣盛。他仗著自己的天賦肆意妄為,不僅惡搞老師的照片,還黑進學校系統私改成績。為此,學校對他進行留校察看,記大過一次。
本就不同意兒子玩計算機的周游父母,不由分說地給兒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并強迫他道歉。正值青春期的周游,對學校的處分感到不滿,情緒失控拒絕認錯。
母親只好跪在校領導面前替他認錯,父親則怒火沖天,當眾給了他一巴掌。周游一氣之下離家出走,這一走就是兩年。
離家后,他化身鬼火舞姬,用黑客技術伸張正義。直到被別人揭穿自己的來歷,周游才想起久未聯系的父母。
夜晚,周游撥通家里的電話,聽到母親撕心裂肺地喊著「兒子」,終究一言未發。他已經知道錯了,只是父母先前的態度,讓他不敢再去面對。
這個畫面,不知看哭了多少觀眾,周游孤零零的身影,真實得讓人心疼。
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用武斷取代理解,用強迫取代溝通。如果周游的父母能夠接納他的情緒失控,尊重他的愛好,用寬容的心去感化「受傷」的他,周游就不會沖動離家。相反,他可能還會在計算機領域有所造詣。
生活中,最簡單又最有效的富養是內心富足,而來自父母的接納、尊重與理解,是對孩子內心最好的供養。
周游之于生活,或許是個悲劇,但為人父母,則要看到悲劇的底層邏輯,洞見并善用富養孩子的三個效應。
避雷針效應
一個矛盾,一次爭吵,萬念俱灰的跳橋,這是發生在上海17歲少年身上的事。
可能很多人會說男孩太脆弱,其實,在此之前,他曾無數次想過要和父母的專制、強勢和解。 只可惜,早已習慣拿自己的標準衡量孩子的父母,沒能看到男孩的努力。
父母屢次的不理解,使男孩在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不良情緒瞬間爆發,最終選擇用這樣慘烈的方式結束這場對抗。
心理學上有個避雷針效應, 就是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疏導出去,有點像在雷雨天氣時,高樓建筑中避雷針所起到的保護作用一樣。
父母若能及時成為那根避雷針,孩子就不會鉆牛角尖,悲劇也就不會發生。
《你好,小孩》的作者李小萌,采訪過一個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自身卻異常優秀的男孩。當被問到成長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時,男孩滿臉自豪地提到大學聯考。
原來,男孩在備考時,曾一度緊張到無法學習。為了緩解壓力,專心看書,他就用繩子把自己綁在書桌上。
母親看到后,非但沒責怪他,還邊解繩子邊勸慰:「考不上大學,咱家還有地,實在不行你可以出去打工,或者復讀,綁著自己干嘛?實在不想學就先不學!對了,你喜歡你們班哪個女生來著?」
簡單又樸實的語言,讓男孩回味至今。他坦言,如果沒有當初懂得接納自己情緒的母親,也就不會有現在獲得成功的自己。
發泄情緒并不丟人,人們卻總是把悲傷、憤怒等情緒區別于快樂、興奮等情緒。仿佛只要自己表達出的情緒是負面的,我們就該感到羞愧,有罪。
父母不懂得接納孩子的情緒,他們在情緒波動時就會選擇隱藏、壓抑。當不良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威脅孩子的心理健康。
這就好像一棟富麗堂皇的房子,若不及時清理垃圾,用不了多久,這間房子就會垃圾成堆,臭味連天。住在里面的人,早晚會生病。
如果父母能像避雷針一樣,看懂孩子情緒變化背后的恐懼和不安,允許他們在自己懷中肆意發泄。
不管今后遇到什麼,他們都能坦然地面對。因為,他們早已被父母的這份接納所治愈。
凱迪拉克效應
據說在美國的俄克拉荷馬州有一位印第安老人,有一天他無意間在地下發現了石油,從此這位老人一夜暴富,老人立刻便買了一輛凱迪拉克來彰顯自己的富有。可他不會開車,只能用兩匹馬拉著車在鎮上兜風,被當眾嘲笑。
在家庭教育中,與這位印第安老人做法類似的父母有很多。 他們按著自己固有的認識和愿望去塑造孩子,不停地用兩匹馬的力量硬生生地拉著孩子前行,卻忽略了孩子本身就是一輛馬力十足的凱迪拉克。
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或才能,如果父母缺乏對孩子的準確判斷,還擅自做主,干涉他們的成長方向,將會使他們無法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就如凱迪拉克無法發揮其最佳性能一般。
比如,有的父母覺得音樂家好,就把孩子強行按在鋼琴前學彈琴;有的父母覺得當作家好,就強求孩子必須學寫一手好文章;有的父母覺得搞體育好,就盲目地讓孩子鍛煉到體力透支。
結果,父母沒少受累,孩子卻毫無長進。因為,孩子只是在被像老人一樣的父母強拉著前行,機械性地完成各種要求。而他們的天分與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成長。
從表面上看,父母在關注和培養孩子。實際上,他們所創造的機會并不適合孩子發展。把某項知識或技藝硬塞給孩子,只會在有意無意間扼殺孩子本身的特點。
教育家盧梭說過,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父母只有在挖掘孩子天賦的基礎上,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可能地探索,才能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讓這輛凱迪拉克真正開起來。
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兒子,曾一度沉迷于電子游戲而無法自拔。考慮到采用斷網、砸電腦等極端手段,會引發孩子的不滿,錢文忠便選擇了反其道而行。
他通過調查研究,找到了一些設計巧妙、歷史題材豐富的游戲,旁敲側擊地推薦給兒子。
看到爸爸這麼主動,孩子特別興奮,積極地配合。為了獲得游戲的勝利,他還和爸爸研究起各種歷史問題,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歷史,最后去了國外留學,主修歷史專業。
你看!讓大多數父母雞飛狗跳的游戲問題,就這麼輕易解決了。
著名作家張潔說,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的閃光。
沒有哪個孩子一出生就是天才,而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不是因為他擁有的某種天賦有多厲害,而是父母為他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父母不做扼殺孩子天賦的事,并幫他們塑造最有利的學習環境,就能使他們在內驅力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這樣被尊重并得到發展的孩子,更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進而在自己的賽道上發光發熱。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曾寫過一則寓言:
南風和北風想比比誰能讓行人把衣服脫掉。北風只知道不停地吹,結果人們把衣服裹得更緊了;南風則選擇輕柔地吹,頓時天氣變暖,人們自然就把衣服脫了。
這就是南風效應,只要順應其內在需要,就能使人從被動變主動。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寬容比懲罰更有效。「狂風暴雨式」的斥責,甚至體罰,只會讓孩子把大衣裹得更緊。相反,采用「春風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孩子就會主動脫掉衣服。
卡內基小時候并不是一個乖孩子,在9歲那年,父親給他找了個繼母,并對繼母說:「他很壞,經常做壞事,你要小心提防他。」繼母沒當一回事,反而認真地跟卡內基說:「沒關系,我知道你是個聰明孩子,以后一定會大有作為。」
這句贊賞,成為激勵卡內基一生的動力。最后,他成了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你看,父母能夠用南風效應正確地引導孩子,就會使他們得到巨大的滿足感,從而產生「要做得更好」的欲望,這顯然比一味地批評他們要有用得多。
知乎上有個熱議的話題: 孩子犯錯后,父母做什麼會讓孩子刻骨銘心的難忘?
獲得高贊的答案是:沒有暴跳如雷,沒有惡語相加,而是告訴孩子依然愛他。
孩子犯錯后,父母應該最先避開錯誤本身,把孩子從錯誤的陰影中帶出來,再去研究怎麼解決問題。只有當孩子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感受到愛,才會覺得自己有存在的意義。
父母的接納、尊重與理解,決定孩子的高度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犯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犯錯了,就給予過多的指責和抱怨。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指出, 錯誤的過程也是更好地認識自我的過程。犯錯不一定是壞事,只要孩子能夠在錯誤中獲得經驗,避免造成更大的損失,進而提升某種能力,有利于日后的發展,這個錯誤就值得。
教育宜疏不宜堵,作為父母,首先要正視孩子的錯誤,接受他們的不完美;然后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承擔自己造成的后果;最后,幫助孩子采取合理的措施,改造自我,獲得提升。
要知道凡是有遠見的家長,都懂得用三個效應來讓孩子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接納孩子本來的模樣,哪怕不是你所希望的樣子;
呵護孩子的獨特之處,不用外界的眼光壓制他們;
寬容理解孩子的過失,賦予他們面對周遭的勇氣。
父母能做到這些,就是孩子一生最大的福氣。在未來的日子里,他們定能逆風飛揚,閃閃發光。